第一九七章 飛鴿傳書
戍進和段鵬興沖沖的走進大廳,道:“大人,揚州有回信來了。”
“哦!是嗎,總算是來了。”聽成進這麼一說,商毅也十分欣喜,趕忙站起身迎了上去,正在向他彙報工作的李巖也跟了過來。只見在成進身邊還跟著好幾個人,而毎人手裡捧著一隻灰白雜色的鴿子,不時的發出“咕咕”的叫聲。商毅並不是在等揚州的什麼訊息,而等得實際就是這隻鴿子回來。
成進道:“從揚州那邊放出了十隻鴿子,現在己經回來了七隻。”
商毅點了點頭,道:“很不錯了,這是第一次驗試鴿子的長距離返回,能有這個結果,就很好了。”
段鵬也道:“是啊,只要訓練好了,以後我們在戰場上傳遞訊息也就方便多了,不用再讓弟兄們冒險了。”
其實中國訓練信鴿傳遞訊息,己經有很早的歷史了,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從唐朝開始,但也有傳說早在漢代張騫、班超出使西域時,就己經開始利用鴿子來傳遞資訊。到十八十九世紀,歐州國家都在廣泛的使用信鴿,就是在無線電技術出現之後,信鴿也仍然辦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一戰、二戰中都曾經有卓越的表現。當然在商毅來到這個時空之前,信鴿已經退出傳遞資訊的歷史舞臺。而是轉戰到了另一場戰場,就是信鴿競翔比賽。
在這個時代,想開發出無線電,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戰場上使用鴿子來傳遞訊息,是唯一的辦法。在江淮戰役之前,商毅就己經開始找專業人員來培養訓練信鴿。
不過養鴿是一件十分非常複雜的工作,在明末時期,培養訓練信鴿的技術己經有了效大發展,大體要分為配種、選鴿,飼養,訓練等步驟。而在每一步又分了不少的細節,雖然還達不到後世那麼精細,但也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一隻信鴿從幼鴿開始培養,到能夠比較準備的傳遞訊息,至少也要半年的時間,結果直到現在,才培養出了第一批信鴿,並開始進行遠距離的傳遞訊息測試。
信鴿的品種大體分為中短距和長距二種,按後世的競賽距離,一般在三百公里左右為短程;五百到七百公里之間為中程。不同的型別;訓練方式也不一樣;一般來說,中短距的信鴿爆發力強,飛行快速,但缺乏耐久力;而長距信鴿則要求耐久力強,同時具備在野外覓食、宿夜的自生能力。當然訓練長距的信鴿時間要比中短距大得多,因此目前商家軍飼養的信鴿,都是中短距信鴿。
在正常的情況下,鴿子的飛行速度一般在毎分鐘一千米到一千五百米之間,能夠連續飛行四到六個小時左右,五百公里左右的距離,一般需要八到十個小時。但這基本能夠滿足於目前的戰場通訊需要,而從山東到杭州的通訊,則透過揚州中轉,也可以達到需求。
李巖道:“大人,用鴿子傳遞訊息,雖然方便,但鴿子終是禽類,不可盡信。從揚州發出十隻,只有七隻飛回,其餘去向,向不可知,而戰場上的訊息,關糸重大,不容有半點閃失。因此是否能夠全靠鴿子,還請大人三思。”
商毅點了點頭,李巖擔心的確實有道理。因為信鴿本身也有極大的不穩定性,訓練得在好的信鴿,也存在迷路,失相的可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送信成功,而且還會遇到猛禽襲擊,獵人一類不可預因素,一般達到七成以上,就很不錯了。而一但在飛行途中遇到陰雨天氣,就是極大的杯具,只能聽天甴命了。因此在商家軍成立的開始階段,自己也沒有考慮過使用信鴿。
成進卻有些不解,道:“這個應該是很好解決的辦法,我們每一次傳送訊息,可以多派幾支鴿子,就算有一兩隻信鴿發生意外,其他信鴿仍然可以把訊息送回來。”
商毅道:“這只是一方面的問題,我最傷腦筋的是鴿子是不會自己找路,只能夠從飛回到出發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