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線,左翼集團軍施利芬安排了11個師,讓他們在正面抵擋高盧和約翰帝國的進攻,而在右翼,他則是安排了68個師。
左右兩翼的兵力配比同樣達到了1:8。可以說,這是施利芬的一場豪賭。
他賭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可以應對得了羅剎帝國的浪潮,同樣也再賭自己的左翼集團軍可以擋住約翰和高盧的進攻。
如果這兩個方面,有一方擋不住,那對於漢斯帝國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但是賭贏了的話,那麼漢斯帝國就將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
林逸記得,在這個計劃中,施利芬是打算用12天的時間,攻陷比利時的列日要塞,然後再用7天的時間,拿下布魯塞爾。
然後爭取在20天左右,把戰火燒到高盧,之後漢斯帝國就一片坦途,準備用45天的時間,攻陷巴黎。
如此一來,整個戰爭將持續不到90天的時間,也就是差不多三個月,然後就可以宣告結束了。
但是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夢想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
在施利芬的計劃中,他的鉗形攻勢,如果能夠順利實施,說不定自己都已經打到巴黎了,羅剎國才剛剛完成戰爭動員,這樣的話,漢斯帝國就能夠佔據主動。
但是新上臺的小毛奇卻覺得施利芬計劃太過於冒險,只能被迫修改作戰計劃。
而導致小毛奇被迫修改計劃的主要原因,還是施利芬對於戰爭的規模預計的不足,對於戰爭過於樂觀。
按照歷史上真實的情況,高盧帝國為了應對漢斯的挑戰,在戰爭爆發前,已經動員了全國80%的成年男子參軍,漢斯帝國只動員了50%。
這就導致,雙方實際動員的兵力,超過了施利芬的預想。
為了應對羅剎國那龐大的陸軍,和西線過於擁擠,小毛奇只能將聚集在西線的180萬士兵中,抽調40萬,加入到東線。
畢竟東線的主戰場可是東普魯士,那可是漢斯帝國的老巢,小毛奇可擔當不起,丟了老家的罪名。
而小毛奇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他所謂的突襲計劃,根本就沒有打穿高盧帝國的防線,反而讓漢斯帝國陷入到了雙線作戰的尷尬局面。
如果小毛奇真的能夠將原本的施利芬計劃實施到底,將整個東線交給自己的盟友,集中全力,先把西線的敵人擊垮,然後再返回去打擊東線的地方,說不定這場戰爭的結局會被改寫。
不過,林逸倒是沒有想要去替小毛奇擦屁股的想法。
對於大夏來說,歐洲那邊打得越慘越好,只有他們打的精疲力竭,大夏才有機會。
那麼怎麼才能讓兩大集團打的不可開交呢?也很簡單,那就是悄悄的兩邊的作戰計劃,悄悄的透露出去,再將雙方拉到同一起跑線就好了。
很明顯,無論是施利芬計劃,還是小毛奇的計劃,都是有缺陷的,而且林逸也不打算去替他們彌補這一點,那麼就只有想辦法坑一波協約國,削減一下協約國的實力,讓他們跟漢斯帝國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
至於怎麼才能將協約國,或者更準確一點,怎麼才能讓高盧帝國跟漢斯帝國在同一起跑線?
林逸瞬間想到了,後世當中,那個差點坑死法蘭西的第十七號計劃。
這個計劃,簡單點來說,就是高盧帝國過分的信任約翰帝國,覺得他們不會坐視漢斯帝國吞併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
同時高盧帝國過分的信任士兵的進取心,覺得高盧帝國的陸軍素質遠高於漢斯帝國。故而放棄高盧帝國與比利時接壤的防線,將軍隊主力擺放在貝爾福到色當的邊境地帶,隨時準備收服阿爾薩斯和洛林。
至於最左側的防線,則是交給了約翰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