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大明的問題之後,朱祁鈺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但在這之前,還需要把地方的收支問題搞清楚。
萬曆時期,大明兩京十三省財政收入佔比:
北直隸6.40%,山西13.08%,山西9.34%,四川2.01%,雲南0.46%,貴州0.09%,廣西0.70%,廣東2.01%,湖廣4.75%,江西5.15%,福建1.76%,浙江7.09%,南直隸20.41%,河南9.21%,山東17.55%。
可以看出,稅收的大頭還是在南直隸和山東及山西三省達到51.04%,超過了一半。
然後是陝西、河南、浙江和北直隸,四省加起來32.04%,佔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以上七省的財政收入達到了83.08%,佔據了絕大部分。
剩下的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廣、江西和福建八省加起來只有16.92%,還沒有山東一個省的多。
由此可見,明朝的經濟發展很不均衡。
另外就是山河五省的負擔太重了,特別是陝西和山西。
明朝的山河五省,也就是山西、山東、河南、北直隸和陝西,稅收的重擔幾乎壓垮了那裡的百姓。
明朝的稅制,本來就對農民極不公平,往往是富不出力,貧多擔稅。
北方的土地本就不如南方肥沃,軍隊種田的效率自然不高,時間一長,原本可以種植的土地也因為過度耕作而變得貧瘠。
嚴重的是,由於北方地區與蒙古和後金接壤,這裡的軍隊數量特別多,屯田的面積也就大得驚人。
明朝初年,屯田面積曾達到了近9000萬畝,但百年後的實際耕種面積卻減少了四分之三。
這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這些地區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成為了防禦外敵的前線,軍事開支自然高於其他地區。
由於長期的戰爭和過度的屯田,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嚴重受限,百姓們的生活水平遠不如江南等地區。
但即便如此,當朝廷需要徵稅時,這些地區的百姓仍舊是首當其衝的物件。
明朝的百姓生活在何種壓力之下。
他們既要忍受外敵的侵擾,又要應對內部的榨取,真可謂是外有強敵,內有貪官,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朝廷的政策,往往因為忽視地方實際情況而導致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這種從上到下的壓迫和榨取,最終導致了明朝社會結構的不穩定,也為其最終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政策制定時的地方考量,如何平衡地區發展的不均等問題,以及如何建立一個公平、有效的稅收系統等。
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更需要有一個合理、公正的內部管理系統。
當這個系統出現問題時,無論外部多麼強大,內部的腐敗和不公正都會逐漸侵蝕這個國家的根基。
朱祁鈺覺得稅收政策也要搞好平衡,不能過度的搜刮百姓的財富。
另外,經濟法則也要儘可能地平衡。
當然,以大明現在的社會發展,想要平衡發展經濟是很難的。
首先,交通這塊就極大地阻礙了物資的流通,物資交流起來非常困難,又比較費時間。
水泥已經有了,還要大量的鋼鐵,到時候才能修橋鋪路,極大地改善交通條件。
當然,前期只能給每個省修一條主幹道,支道要後面再慢慢修。
另外,還要想辦法解決打隧道的技術問題,想辦法把道路拉直。
其次,貨幣也沒有統一,朱祁鈺的貨幣改革還在準備當中,工部那邊還沒有拿出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