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直在一個小空間裡穩定下去,而是要有勇氣去尋找更大的職業平臺,這樣你的視野才能更廣,眼界才能更寬,資源才能更多,能力才能更強。
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大公司就像九年義務教育,小公司就像案例教學,各有各的好處。只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結合自身情況採用合適的方式。不滿足小空間,尋找大平臺,不是單單從小公司到大企業就可以滿足了,而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挑戰,甚至再從大企業離開也是尋找更大平臺的表現。年輕人一定要在需要提升時懂得墊高自己的職業平臺,這樣才能讓生命更加豐富多彩。
NO1.積累到足夠時離開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在做第一份工作時,還是個在校大學生。到了正式畢業的時候,我已經成了公司的部門主管。在很多同學和周圍的朋友看來,已經很不錯了。
我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在這個熟悉並且已經遊刃有餘的地方留下來繼續往上升,還是到一個陌生但野更寬、平臺更高的大型企業發展?
有人勸我留下來,這裡既是我的轉折點又是一個新起點,前途很美好,至少可以看得見,找到這麼一份工作不容易。他們認為,這裡的空間已經夠我折騰了,積累了兩年的關係,同事、領導、客戶都很熟悉了,放棄很可惜。
我內心一直在掙扎:周圍很多同學都還沒有找到工作呢,我卻尋思著換地方,是不是太不珍惜了?萬一辭職後找不到更好的地方怎麼辦?
剛好,那年的6月,一個客戶在我當時所在的公司代理了幾個產品,他想在當地舉辦一系列推廣活動,就委託我幫忙——這樣,帶著一大堆資料,我坐上了前往貴陽的火車。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在貴陽幾處推廣地點來回奔波。客觀地說,幾個產品都不錯,當時也請了貴陽的幾位名人前來撐場面,但是,產品的推廣情況卻不是特別好。我們有點兒懊喪,也有點兒想不明白。
回京後,我跟在貴陽認識的一位電臺主持人聯絡,聊起了這件事。他說了一句話,讓我突然明白了:“你們的產品是不錯,不過公司名氣還不夠,因此對顧客的吸引力也就不夠了!”
我想了想,的確如此。在北京,我所在的公司不過是很普通的一家,到了相對偏遠的貴陽,就更沒人知道了。對於我來說,在這裡的發展雖然還有一定的空間,但這個就像是金字塔,越到上面,好職位越少,競爭也越激烈,真正能給我的東西也會越來越有限。
想通了之後,我就向老闆提出了辭職。讓我感動的是,他沒有生氣,反而說了這樣一句話:“不能留住你是很遺憾的,不過你能有更好的發展,我很高興!”
於是,我進了一家大型企業。這是一次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改變,我更規範、更完整的職業化修煉就從這裡開始了,我的人生走向了更大的舞臺,我的發展也擁有了更大的空間。
其實,那時我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並不是特別清晰,一樣是邊走邊看。現在想想,我當時所在的公司雖然不錯,但後來去的那家大企業對我來說更有意義,因此,積累了幾年後跳槽,應該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能只有小空間,職場需要大平臺(2)
NO2.一定要清楚你在什麼階段要什麼
1981年,潘石屹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石油學院錄取。1984年,潘石屹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工作。在那裡,他的聰明和對數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領導的賞識,並被確定為“第三梯隊”。
有一次,辦公室新來一位女大學生,對分配給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當潘石屹勸她湊合著用時,對方非常認真地說:“小潘,你知道嗎?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輩子的。”就是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潘石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