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抵達長沙城南十里石馬鋪,石馬鋪有清朝陝西西安鎮總兵福誠率兵屯守。八月初八,蕭朝貴下令進攻,大破清軍連營七八里,殺死清朝總兵福誠以下將領數十員,清兵二千餘,獲得軍糧、大小炮、火藥、騾馬不計其數。清軍殘兵退回長沙。
八月初九,蕭朝貴指揮將士向長沙各城門進攻。清軍在城上開大炮轟擊,炮彈打中蕭朝貴胸膛,洞穿乳部,於是蕭朝貴傷重不治。三個月內,太平軍連喪南王、西王,將士們悲憤之餘,也大起同仇敵愾之心。洪秀全聽說妹夫蕭朝貴戰死長沙,放下郴州不管,直奔長沙,親自督戰,誓奪長沙為妹夫報仇。然而一直到九月,太平軍用盡各種方法,包括挖隧道攻城,都沒有成功。隨著戰爭形勢的繼續發展,洪秀全、楊秀清等認為大軍不能再繼續滯留長沙;而長沙不克,西王之仇不報,對軍心士氣是一大影響。
於是洪秀全又心生一計,他派人將一塊事先做好的玉璽偷偷拿到長沙城南門外正在挖掘的攻城地道里,然後就詐稱是天命所授,預示著他是真命天子。這同一招數變換形式,反覆使用,還真是有效果,人總是有從眾心理的,再加上迷信的作用,很容易讓人相信這樣的所謂奇蹟。於是太平軍將士高呼萬歲,於十月二十七日夜撤圍而去,清軍阻攔不住,向榮率兵追擊又被年僅二十一歲的翼王石達開設伏兵打敗,損兵折將。
於是太平軍渡過湘水,北上進兵。太平軍初期採取的戰略是和歷史上絕大多數農民起義軍一樣的流動作戰,這是一種非常不利的軍事策略,是沒有根據地的農民起義軍的無奈選擇。後來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也是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致使根據地喪失,而被迫轉入這種不利的軍事態勢。作為具有國家力量的統治者們來說,由於他們在整體實力上佔據絕對上風,所以要對付農民起義軍的這種戰略,理論上來說其實不難。
紅軍長征時候就有人給蔣介石提過一個建議叫做“外鎖內攻”,具體說來就是調動大軍在前沿陣地對紅軍加緊攻擊,不給紅軍喘息之機;同時在紅軍所到之處實行堅壁清野,斷絕紅軍補給。其實如果此人的建議能夠得到堅決貫徹實施,紅軍危矣。
然而這種策略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前面已經說過的實力絕對佔上風;二是必須整體協同作戰,指揮權高度集中,不能各自為政。蔣介石正是因為桂、黔、川各地軍閥對他陽奉陰違,不能協同一心;再加上毛主席當時又靈感噴湧,四渡赤水等等妙招迭出,這才使得紅軍在敵人的重重圍困中仍然虎口脫險,轉戰陝北。
太平軍從起義到攻克南京建立根據地之前,也是類似情況。長沙之戰就是典型:而之前太平軍一直轉戰各地,為了給南王、西王報仇,在湖南停留了太多時間,如果被清軍集中兵力包圍,形勢必然大為不利。所以洪楊等人做出撤圍長沙,繼續轉戰的策略是非常英明的。而從清軍方面來說,卻是犯了很大的錯誤,沒能抓住太平軍滯留長沙的機會集中優勢兵力圍而殲之。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軍隊腐敗、官場傾軋等等造成的不能戮力同心,協同作戰。當時在長沙城中的湖南巡撫駱秉章追述這一役的時候說:“河西原有官兵萬餘,向軍門亦在焉,不能堵賊北竄,不知何故。……是役也,在長沙辦賊,城內及城外,東河西河,兵勇共六、七萬人。住城一中堂,三巡撫,三提督,總兵十一、二員,在城外者兩總督,不能滅賊,以致北竄,亦一恨事。”清朝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等文武大臣的勾心鬥角,綠營軍隊的腐朽無能,在駱秉章這段短短的回憶中,已經暴露無遺。
而在長沙清廷也喪失了最後一次扼殺太平軍的機會,太平軍從此一帆風順,出洞庭,入長江,下江南,清軍再沒有阻擋的能力;等到了太平軍定都南京之後,雙方展開的就是旗鼓相當的對抗,而不是清廷圍剿太平軍了。太平軍既渡湘水,十一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