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處於危機的時刻,慈禧卻犯起了女人脾氣…發起怒來不顧一切,為了攻擊她所痛恨的洋人,不擇手段。
更可悲的是,她選擇的武器是義和團。
袁世凱當上了臨時大總統
於是袁世凱當上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因為此事,後人總是將其評價為“竊國大盜”。袁世凱之所以名聲不好,是因為後來的復辟帝制和對日二十一條的簽定。由於這兩件事給他帶來了極壞的影響,以至於後人對他前面沒怎麼做錯的事也多了許多苛求。
在辛亥革命剛剛成功的時候,要想維持國家的穩定,不至於造成分裂,必須有一個強勢人物出來主持局面。而袁世凱只不過是適逢其會,而且他也很好地完成了自己在當時的歷史任務。關於復辟帝制,原來的定論是袁世凱有個皇帝夢,為了自己的私慾而一意孤行,最後也沒得到好下場。
然而在當時的中國,對於中國是不是需要有一個君主,其實爭論還是很大的,有人就認為中國這個經歷了幾千年專制統治的國家,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沒有君主的政治生活,沒有君主將會造成國家的混亂,這是一種比較切合實際的擔憂,並非危言聳聽。
袁世凱想要復辟帝制,當然會有私慾的因素在,但是也不能說沒有為國家前途考慮的因素在內,在他看來,復辟帝制是一件既能滿足自己的慾望,又對國家有好處的事情,而且他也很謹慎,生怕是自己弄錯了,所以事先也曾做過調查,這說明他並非把私慾放在國家利益之前,如果調查結果顯示他做皇帝不受民眾的擁戴,他是不會選擇復辟帝制的。
然而他得到的調查結果是全國人民是希望他做皇帝的,所以他才放心大膽地做了。實際上他是被他身邊的人給欺騙了,這正是中國傳統專制制度流毒所害:一個人處在某種地位之後,事情的發展就由不得你了。有無數人希望袁世凱做皇帝,從而自己可以撈到好處,例如袁世凱的大兒子,為了做太子,特意辦了一份報紙,一天只印刷一份,給袁世凱看,以證明全國輿論對袁世凱稱帝是多麼的支援;還有無數想做開國元勳的人,也都用種種招數來欺騙袁世凱,最後才使得袁世凱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關於二十一條,其實更是天大的冤枉。日本人要求北洋政府簽定二十一條,被袁世凱嚴詞拒絕。後來在日本的武力脅迫下,袁世凱勉強同意了其中幾條,並未完全簽定,並且袁世凱隨後還曾向北洋政府參與此事的人發誓,說今後一定要報仇雪恨。袁世凱臨死時,自寫一幅輓聯曰: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他一直是把日本當成死敵來看的,到死也沒改變,而當時的輿論和後人的評說不分青紅皂白,把人一棍子打死,實在是讓袁世凱九泉之下有苦難言。袁世凱的復辟難以評說,但是另一次復辟倒是真正的逆歷史潮流而動。大清雖然亡了,但是遺老遺少還真是不少,其中不僅僅是有辜鴻銘、康有為這樣的清流,也有實力派人士,比如軍閥張勳。張勳忠於清室,已經民國了腦後還常年拖著一條髮辮,他手下的軍隊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張勳人稱“辨帥”,他的部隊稱“辮子軍”。1917年,趁著北洋政府的“府院之爭”,張勳帶兵進入北京,把清廢帝浦儀請了出來,上演了一出12天的復辟大戲。此時的中國已非比當年,民主共和的潮流已經勢不可擋,張勳逆歷史潮流而動,其失敗是命中註定的。只是張勳到死也不改變自己的政治立場,雖然下野,腦後也一直拖著那條他視若性命的髮辮。辜鴻銘對他大為欣賞,在1919年張勳65歲生日時送去賀壽聯曰: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意思時大清亡了,我們的官帽沒了,但是還得留著這條辮子,堅持自己的信念。這兩個老頑固雖然食古不化,但是也不失為可愛。中國傳統專制制度的深入人心,由此也可見一斑。
至此,清朝終於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