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是,相爺。”
“瑩中,你們先聊著,待會晚飯時我等再議。”
夜幕降臨,陸陸續續還有不少官員前來賈府拜年。
“相爺,水軍副指揮使陳弈、李曾伯兩位大人到。”
“恩,叫他們進來吧。”
“下官陳弈、下官李曾伯見過太師,祝太師大人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兩位大人,明日便要出征,不在營中收拾一番,還趕來本府給老夫拜年,老夫甚是喜悅啊。”
李曾伯道:“大人,下官已經準備完畢。何況給太師拜年是理所應該的,我等怎可不來?”
“呵呵,兩位大人有心了,請坐。”
在顯文閣翻閱資料的幾天內,我發現了一封我認為很有價值的書信,這封書信是十年前大理國國君段興智最小的弟弟段恆寫給宋理宗的,書信的內容大致是,蒙古入侵,雖然國君及相國堅持抗爭,然我大理國君相之間長期不和,以致勢力大減,軍力衰弱,無法抵擋蒙古軍隊的攻擊,今國君出走,相國殞首,二哥段實極力主張降蒙,城中各族的首領紛紛支援段實,大勢至此,大理眼見不保也。近三百年來,我大理國一直尊從天朝,名為魚水之幫,實為藩屬之國,段恆不忍見祖宗基業毀於一旦,特令心腹段東樓潛出大理,向大宋皇帝陛下求助。今蒙古大軍圍城,雖然東樓有我大理國第一高手之稱,卻也不知能否突圍而出,倘若上天有眼,天朝皇帝陛下見到此信,恆盼皇帝陛下念在兩國數百年之交情,救我百姓於戰火之中。
我對於大理國的瞭解,主要來自金庸老先生的小說,什麼六脈神劍、一陽指,無一不是絕頂武功,段譽、南帝也都是蓋世高手,當然這只是後世的武俠情結,和實際情形完全不一。
歷史上的大理國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段思平自立為王,國號為大理,段思平也成為大理國的太祖帝。1094年國中權臣高升泰叛亂,改國號為大中,1096年,段正淳奪回王位,改國號為後理。
大理國轄區與古南詔國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總面積相當於今天雲南省的3倍。其政治制度與古南詔國基本相同,社會經濟較南詔時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業、畜牧業頗為發達,每年有數千匹馬販到宋朝的廣南西路。同時,手工業和冶鐵業的水平也甚高,對外貿易發達,交通四通八達。
大理和宋朝聯絡緊密,300餘年間,其國內各族人民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宋政權曾多次冊封大理統治者為王,宋朝先進的科學文化傳入大理,對大理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漢族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白)文。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達到鼎盛。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透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到了後期,大理相國高泰祥專權,君相不和,致使本來軍事力量並不薄弱的國力嚴重受損。
蒙古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徵雲南滅大理,1254年秋,大理國末代帝君段興智逃至昆明被蒙古人活擒,遂降,被當時的蒙哥汗任命為世襲總管。
段興智出逃後,其繼任者段實投降了蒙古。這封書信應當是段實投降前,由段恆親筆所寫,看來段氏一族內也分為主戰派和投降派,只是投降派大佔上風。
而此時的南宋王朝偏安一方,自顧不暇,在端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