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難的婦女們大概都希望趁自己還沒有老以前再年輕一次,再吸引人、誘人一下。這個式樣一直流行了十年,一直到Balenciaga在一九五六年,Dior去世前一年,推出了更女性化的設計,Chemise,才將這個式樣取代。

但中產階級無力抗拒,或不願抗拒這個潮流並不表示沒有人在反抗。要說明這一點可能需要回頭看一下歷史,尋找一個線索。早在十九世紀初期,近代“現實的”布林喬亞和“創造的”藝術家們之間,不僅在意識形態人生觀上,而且在服裝上,而尤其在服裝上,就戲劇化地發生了衝突。商人資本家的打扮是高貴、華麗、規矩,其代表人物是貴族和富有的布林喬亞的時裝設計家,Beau Brummell,今日“市儈”形象的始祖。另一個極端,詩人藝術家則以拜倫(Byron)為代表,打扮的特色是風流、瀟灑、反叛、藝術浪漫派形象的前衛。但不要給“市儈、商人、詩人、藝術家”等名詞,因每個人都有主觀看法而矇蔽。他們二人都極其虛榮,極其自我,近乎自戀。Brummell可以在出現在公開場合之前花六個小時化妝打扮。而拜倫,我們的詩人拜倫,一旦發現腰開始肥了,則一連幾天就只靠蘇打水和餅乾過日子。但不管怎樣,這個“市儈”又多了一個“官僚”這個龐大勢力做他的同志。先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巴黎的“波西米亞人”,那些現代主義藝術家們的打扮就是要“嚇倒中產階級”(epatez le bourgeoisie),絕不允許在服裝上和“庸俗”的商人混為一談,也正是這個傳統的表現。而到了四十和五十年代,就在Dior把中產階級婦女用New Look又變成為“女人”的時候,巴黎、紐約和加州的一批年輕人,沒有經過任何大牌設計家的創造和領導,都先後發展出代表他們理想的服裝和打扮。坐在巴黎和紐約咖啡室和酒吧那些身穿黑色套頭毛衣、牛仔褲、網球鞋、披頭散髮、彈吉他、聊個沒完的青年男女嘴上掛的名字可絕不是Dior和他的New Look,而是一般人很少聽過的Camus,Satre,Malraux,de Beauvoir。存在主義誕生了,存在主義式的打扮也誕生了。接著是繼承二十年代“波希米亞人”傳統,又受“存在主義”影響而出現了美國五十年代的beats,後來因為他們反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在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人造衛星Sputnik之後,立刻被“右派資本官僚中產階級”(藝術家的死敵)命名為beatniks。

二十世紀上半期的發展,從巴黎到紐約(3)

那美國社會的主力中產階級呢?幾乎好像專門為了對付這批不修邊幅的渾蛋beatniks,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私立大學的學生們首先搞出來一種典型現代白領階級的打扮,窄肩膀、寬腰身、直腿管的三件頭的西裝。這批東部貴族大學生們畢業之後差不多全進了美國企業界,因而產生了五十年代典型的“灰衣人”服裝。而既不是存在主義者,又不是beatniks,但又想逃避,反抗這類打扮、這種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的一般青年這時在好萊塢電影中終於找到了他們的英雄偶像,馬龍·白蘭度和詹姆斯·狄恩。牛仔褲時代開始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從青年反叛到今天(1)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出生的小孩們到了六十年代都已經是十幾二十歲的中學生和大學生了。這是一個龐大的集團,在六十年代中期幾乎佔全美人口的一半。他們不但人數多,而且精力充沛,而且更重要的,都有點零錢花。中產家庭父母想到自己在經濟大恐慌和二次大戰時期所吃的苦頭,都儘量設法供子女上大學,使子女的生活過得舒服一點。而中學畢業之後不上大學或上不起大學的青年男女也可找到工資薪水過得去的職業。換句話說,中產也好,勞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