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她們約定好,明天一早就去練習室練習。
……
當晚,她們四個人都睡得很早。
可喬淺本身就是那種會為了百分之一的可能做百分之二百努力的人,她想,既然要做,那不如就做到最好,一是不能對不起對手,二是不能對不起同宿舍的明瀲。
可她實在是太無知了。
幸虧節目組開放了換物通道,她用一枚蓮花幣可以換取一晚上的手機使用權,當然不能打電話和拍照片,但是可以上網。
那天和千紅燭吃完飯之後,她就認識到了手機這個物件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幸好原主就有手機,於是她從那天起就開始學手機的使用方法,也大概知道了一些搜尋引擎、社交媒體之類的新鮮事物,還認識不少簡體字。
半夜,她偷偷溜出了宿舍,開始查起“女團”、“battle”等等關鍵詞。
她只能用這種最笨的方法開始學習。
不查不要緊,一查起來喬淺都有點沉迷了。
所謂“女團”,其實是從二十世紀才興起的概念。
全球最早的女團,是1922年在美國成立的“the three x sisters”。
那屬於當時風靡的歌舞雜技秀的衍生產物,沒想到會在之後影響這麼大。
當時的女團主流是表演融合了黑人爵士、藍調和搖擺樂等等元素而被稱為“叮嘭巷”的歌曲。
後來,黑人女子組合開始嶄露頭角,才開始有搖滾樂、doo-woop等等元素融合。
那時候,女子組合的歌曲通常以愛情為主題,主打甜美和愉悅,舞蹈動作以隊形表演為主。
直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tlc”、“辣妹組合”、“真命天女”等等組合出現,rnb和嘻哈才變成了女團的主流。
那才是真正的唱跳時代的開啟。
而她們《宇宙no1》要表現女團,和那時候已經非常不同了。
現在有了更細化的分類,上面的例子更像是女子歌唱組合,而不是她們這樣的女子偶像團體。
女團偶像的概念是從霓虹國開始興起的。
1979成立的pk dy僅僅出了九支單曲就火遍了全國,主要靠她們的成員瘋狂的上綜藝節目和拍電影“營業”。
再之後出道的女團大多數都在複製pk dy的路線,秋元康成立的akb48則是將養成這一關鍵詞融合到了這個模式當中,又進一步影響了一個時代。
韓國的練習生制度則是徹底將女子偶像團體這一型別的藝人推向了極致,女團選秀節目也應運而生。
她們更注重實力培養的工業化流程,以及強調舞臺視覺效果、鮮明的歌唱和舞蹈風格,終於形成了一套獨屬於女團的審美體系。
在這方面,華國其實是一個模仿者。
《宇宙no1》就是這樣的一檔節目,目標也是選拔出13位成員,形成一個獨立的女團。
但可惜的是,在之前華國的選秀女團,大多數只能保持一到兩年的生命週期,“養成”其中的選手才是更為關鍵的事。
什麼樣的女團能持久的火爆?
華國還在探索當中。
喬淺查著資料的速度很慢。
她讀簡體字還不太順暢,更別提英文了。
而且還有好多音樂方面的專業術語,比如嘻哈、rnb、電子樂之類的,喬淺都得一個一個去查、去了解。
但她並不覺得枯燥。
她本身就很喜歡演藝事業,生在這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已經算是福利了。
原來還有這麼多表演形式和風格可以學習,真好啊。
而且,在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