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完,我們村情況太糟糕了,家家幾乎都斷了糧,嗐,幹活都拿不動鍬了。”
周明嚇了一跳,當初修復了河底,不就是為了他們重操舊業?難道沒去打魚?
“書記,你們沒去河裡討討生活嗎?聽說安村有漁業的。”
書記苦笑著搖了搖頭,
“我們村的船都上交了,不能再去河裡作業,就連釣魚都不被允許,只能以農為主,可咱村的地沒多少好的,唉,交了任務糧,剩下的不夠吃啊。”
看著他佈滿溝壑的臉,周明很是無語,這是哪位領導的決定?不行,他要去找梅姨,看看能不能為安村求個情。
“是公社書記決定的嗎?不許你們去打魚。”
“書記也發愁呢,是縣裡漁業大隊提出來的,據說是縣委會上拍的板,漁業大隊是縣裡重要的單位,收入都要交到國庫的。”
周明也洩了氣,就算梅姨願意幫他,也不能跟縣委打擂臺,何況,漁業大隊是國營的,收入都要上交,國家處處需要資金,不可能讓出來的,畢竟,現在是一九五九,不是八十年代。
“我給你寫個條子,你派人帶著車,去找我們周村的劉書記,先借二百斤紅薯應個急吧。”
他出來的時候,坡地紅薯已經開始收了,產量非常不錯,按照慣例,隊裡會留一些種子,要借的正是這一部分,他也寫了保證,若是收不回來,種子的事由他解決。
安書記的眼淚都下來了,他不是沒有借過糧,公社都跑了無數次,可誰家都沒有富裕的,十斤八斤行,可他們是一個村啊,這點能救幾個人?
幾個年輕人揣著他的條子,拉著車子走了,周明這才說道,
“你帶我去地裡看看,如果可以的話,我這裡還有一些高產玉米的苗子,現在換種雖然有點晚,估摸著打霜前能熟。”
紅薯雖然高產,還是代替不了玉米,他進村時路過大田,玉米苗又矮又細,不用上稱就知道,跟他的比,產量一個天一個地。
他們去了地裡,周明看了一會,皺起了眉頭,
“土壤有些鹽鹼化,好些地方都泛白了,怪不得產量不高,你沒報上去嗎?”
目前沒有人工化肥,只能依靠有機肥料和輪換種植來調整,如果上報及時,多提提困難,說不定還能降低任務糧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