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9部分

蘇友好同盟條約》”,以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承認外**立為主要條件換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1946年1月6日當時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雖然對外蒙古的所謂投票有疑問,但還是正式承認外**立,至此失去180萬平方公里的外蒙古的中國華北變成內凹形,邊境線後退內凹達千餘公里,中國北部版圖從飽滿形狀到彎月形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當時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的態勢下,美國政府基於它的所謂全球戰略及維護本國利益的考慮,曾經不遺餘力地出錢、出槍、出人,支援國民黨集團打內戰,阻撓中國人民革命的事業。然而,美國政府最終並未達到它自己所希望達到的目的。美國國務院1949年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和艾奇遜國務卿給杜魯門總統的信,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艾奇遜在他的信中說:“這種結局之所以終於發生,也並不是因為我們少做了某些事情。這是中國內部各種力量的產物,我國曾經設法去左右這些力量,當時沒有效果”。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美國政府宣佈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朝鮮戰爭爆發不過是給美國實行武力干預政策,提供了很好的藉口和和重要機遇。需要指出的是,杜魯門政府在軍事介入之前,公開提出了“臺灣地位未定論”。杜魯門在他的有關封鎖臺灣海峽的宣告中聲稱:“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後,當時的美國政府本來可以從中國的內戰中暫時退出,當時它沒有這樣做,而是對新中國採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並且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武裝干涉純屬中國內政的海峽兩岸關係。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宣告宣佈:“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攻擊”。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了臺灣海峽,美國第十三航空隊進駐了臺灣。1954年12月,美國又與臺灣當局簽訂了所謂《共同防禦條約》,將中國的臺灣省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美國政府繼續幹預中國內政的錯誤政策,造成了臺灣海峽地區長期的緊張對峙局勢,臺灣問題自此亦成為中美兩國間的重大爭端。

為了緩和臺灣海峽地區的緊張局勢,探尋解決中美兩國之間爭端的途徑,中國政府自50年代中期起,即開始與美國對話。1955年8月至1970年2月,中美兩國共舉行了136次大使級會談,但在緩和與消除臺灣海峽地區緊張局勢這個關鍵問題上,未取得任何進展。及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和新中國的壯大,美國開始調整其對華政策,兩國關係逐步出現解凍的形勢。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透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驅逐臺灣當局的“代表”。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公報稱:“美國方面宣告: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1978年12月,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廢除《共同防禦條約》以及從臺灣撤軍。中美兩國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宣告:“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聯絡”;“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自此,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

但遺憾的是,中美建交不過三個月,美國國會竟透過了所謂《與臺灣關係法》,並經美國總統簽署生效。這個《與臺灣關係法》,以美國國內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許多違反中美建交公報和國際法原則的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