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5部分

競爭力排名卻常年居世界前列,甚至往往凌駕於美國之上,靠得正是其超過50%甚至70%的科技成功轉化率,因此各國科技人才基本向企業傾斜,如美國,80%的科技人力資源集中在企業。反觀中國,70%的科技人才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機關,國家重點實驗室的60%、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26%建在大專院校(這組資料同樣來自中國科技部今年9月24日的公開表述),科技人力資源雖多,配屬卻極不平衡,至於科研成果轉化率差距更大,全國政協常委張濤曾說每年中國數萬科研成果“90%以上無實際價值”,形成大量“科技泡沫”,資料雖未必確切,但與世界水平的顯著差距卻不難看到。

紙上富貴不是真富貴,一群舢板焊接成的“航空母艦”也出不得大洋,從有關方面,到普通中國人,還是儘量淡忘“科技人力資源大國”這個口惠而實不至的頭銜,正視中國科技競爭力仍徘徊在世界中游水平的現實,並踏踏實實地找到真正提高科技競爭力的途徑為好。

………【非洲沒有遍地黃金】………

近日,一則關於非洲的神話在眾多大小媒體鋪天蓋地,傳得沸沸揚揚,說的是“中非商會保定直屬分會”會長劉建軍在非洲各國奇蹟般發達,並獲封“西非六部大酋長”的神話。

任何一個有一定非洲經歷的人,在仔細閱讀那則奇文後,都會發現無數的漏洞。

該會長在一開始就詳述了自己“尚比亞河畔”的起家經歷,可尚比亞根本就不存在“尚比亞河”,只有贊比西河,而擁有4萬公頃水澆地、在非洲較早普及水稻種植的尚比亞,自然也不可能如劉會長所言,連“開溝挖井”都不會;他不止一次津津樂道於非洲農業的高產量,“種什麼產量都很高”,可事實上,非洲許多地區固然日照時間長,降水充足,但土質薄,養分低,單位產量很差,即以劉會長所言尚比亞為例,中國在那裡歷史最久、成績最好的“中墾集團中贊友誼農場”,經過多年土壤最佳化和農田水利建設,小麥畝產也只能達到800斤左右,且由於大多數國家存在明顯雨、旱季,一般只能實現一年一熟,或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套種兩熟,而不可能如劉會長所言“一年三熟”。

劉會長一再建議投資非洲蔬菜種植專案,並稱“蔬菜價格高,種起來容易,利潤也高”,實際上非洲普通蔬菜,如生菜、黃瓜、油菜、西蘭花、西紅柿等,價格只略高於國內,如西非國家貝南科托努,一棵生菜賣50西非法郎(人民幣不到1元),內陸國家馬裡則賣200西非法郎(兩塊多),一公斤黃瓜,多哥洛美菜市場賣800-1200西非法郎。至於韭菜、大白菜、空心菜等精細蔬菜,固然價格不菲,如多哥華人超市“天地億萬多”的韭菜春節時可以賣到4000西非法郎一公斤,冬瓜賣過2500西法一個,但這些蔬菜基本上只有中國人自己問津,當地人甚至白人都很少購買,如劉會長所言“西非貝南等國蔬菜普遍幾十塊人民幣一公斤”不是事實。在非洲種蔬菜存在“一低二高”,即人工低、成本高、售價高,不論西非還是東非,一個農業工人的月薪都可控制在人民幣300-400元左右,但種子、化肥、農藥、機油等(劉會長說非洲不用化肥農藥也是錯的)都因不能生產,價格高出30%-100%,雖然蔬菜售價比國內高,但天氣炎熱,不耐久貯,利潤也只略高於國內,一位在西非頗有名氣的臺灣菜農經營數十年,也只堪稱小康,客戶集中在華人圈中,像劉會長所言“幾十倍”的收益,不知從何而來?

劉會長建議投資漁業,並稱“西非人不愛吃魚也不愛養魚”,事實上西非沿海國家酷愛吃魚,著名的塞內加爾魚飯是眾多西非人的最愛,在貝南科托努繁華的米賽博大街隨處可見的街頭飯攤,和木薯飯一同出售的,正是燒魚或魚滷,內陸國家馬裡,有享譽非洲的“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