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是一樣,真實地愛他們的,以此來達到我的萬物一體的仁德,然後我的光明德性就沒有不顯明的了,這樣才真正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這就是《大學》所說的使光明的德性在普天之下彰顯出來,也就是《大學》進一步所說的家庭和睦、國家安定和天下太平,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充分發揮人類和萬物的本性(儘性)。”

這段話的意思是,良知的有無不是你說有就有,必須要知行合一,要到事上磨鍊,要致良知。也就是說,要光明你的良知(明明德),必須到在萬事萬物上(親民)。不然的話,那就成了禪宗,只說不做。

弟子問:“既然如此,做到‘止於至善’為什麼又那麼重要呢?”

王陽明回答:“所謂‘至善’,是‘明德’‘親民’的終極法則。‘至善’的顯現,表現在立刻能肯定對的、否定錯的。凡輕重厚薄,都能根據當時的感覺而展現出來,它富於變化卻沒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它是人的規矩與物的法度的終極裁斷,其中不容許有些微的設計籌劃、增益減損存在。其中若稍微有一點設計籌劃、增益減損,那就是出於私心的意念和可笑的智慧,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至善’。只有將慎獨(自己獨處時也非常謹慎,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做到精益求精、一以貫之境界的人才能達到如此境界。

“後人因為不知道‘達到至善’的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心,而是用自己摻雜私慾的智慧從外面去揣摩測度,以為天下的萬事萬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蓋了評判是非的標準,使‘心為統帥’的簡單道理變得支離破碎、四分五裂。人們的私慾氾濫而公正的天理滅亡,明德親民的學養由此在世界上變得混亂不堪。

“古來就有想使明德昭明於天下的人,然而因為他們不知道止於至善,所以使得自己夾雜私慾的心過於膨脹、拔高,所以最後流於虛妄和空寂,而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內容無所幫助,佛家和道家兩種流派就是這樣的。

“古來就有希望親民的人,然而由於他們不知道止於至善,而使自己的私心陷於卑微的瑣事中,因此將精力消耗在玩弄權謀智術上,從而沒有了真誠的仁愛惻隱之心。春秋五霸這些功利之徒就是這樣的。

“這都是由於不知道止於至善的過失啊。所以止於至善對於明德和親民來說,就像規矩畫方圓一樣,就像尺度量長短一樣,就像權衡稱輕重一樣。所以說方圓如果不止於規矩,就失去了準則;如果長短不止於尺度,丈量就會出錯,如果輕重不止於權衡,重量就不準確。而明明德、親民不止於至善,其基礎就不復存在。所以用止於至善來親民,並使其明德更加光明,這就是所說的大人的學養。”

止於至善,說的就是按良知的指引做事。

弟子問:“‘知道要止於至善的道理,然後自己的志向才得以確定;志向確定,然後身心才能安靜;身心安靜,然後才能安於目前的處境;安於目前的處境,然後才能慮事精詳;慮事精詳,然後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這是什麼意思呢?”

王陽明回答:“人們只是不知道‘至善’就在自己心中,所以總是向外界尋求;以為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定理,從而在萬事萬物中去尋求‘至善’。所以使得求取至善的方式、方法變得支離決裂、錯雜紛紜,而不知道求取至善有一個確定的方向。

“如果你知道至善就在自己心中,而不用向外面去尋求,這樣意志就有了確定的方向,從而就沒有支離決裂、錯雜紛紜的弊病了。沒有支離決裂、錯雜紛紜的困擾,那麼心就不會妄動而能處於安靜。心不妄動而能安靜,那麼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