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重的支援任務。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帝國海軍的小型航母逐漸退出了一線戰場,逐步轉移到威脅不是很高的海域活動,主要承擔的就是戰役與戰術支援任務。而為轟炸機群提供護航戰鬥機,這也算得上是戰役支援任務吧。
得到了戰鬥機掩護的轟炸機的生存能力是非常高的,這一點,在之前的戰鬥中得到了充分的正式。帝國海軍也做了一個廣泛調查,甚至參考了歐洲戰場那邊的轟炸行動。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護航戰鬥機的數量能夠達到轟炸機數量的兩成以上的話,那麼轟炸機的損失率將明顯降低。也就是說,45架“金鷹”可以為220架左右的重型轟炸機提供掩護。而有護航戰鬥機掩護的轟炸機的損失率只有沒有掩護的轟炸機的損失率的三分之一左右。而這個收益比是相當高的。因此,在實戰中,帝國海軍將為轟炸機提供護航戰鬥機寫進了戰鬥守則裡面,只要有足夠的基礎條件,就必須得為轟炸機群提供足夠的護航戰鬥機!
轟炸行動從四月一日開始,這已經過了最初預計在三月底開始的登陸澳洲的時間,當時海軍司令部已經修改了登陸澳洲的戰役時間安排,主要原因不是顏國忠的準備不充分,而是當時美國海軍已經恢復了實力,新的挑戰已經出現,所以適當的延遲了登陸澳洲的作戰行動,等到局勢更加明朗之後再確定具體的時間安排。
轟炸的前三天,轟炸機的損失率一直偏高。在第一天的兩輪轟炸中,出動了450架次,損失了21架轟炸機(只是被擊落的,不包含在返回後報廢的),第二天出動了438架次,損失了22架,第三天出動了442架次,損失了19架。相對而言,這個損失比是相當高的,特別是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超過4%的戰損率已經很嚇人了。而導致轟炸機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不是護航戰鬥機不到位,而是前三天轟炸的主要是機場,指揮中心,以及兵營等等有眾多防空力量掩護的重要目標,而且當時美軍的防空戰鬥機都是部署在前線的,其防空作戰能力相對強大,轟炸機群遭到了敵機的猛烈攔截,損失多一點也就不足為怪了。
從第四天開始,轟炸機的損失率逐漸降了下來。在第四天的轟炸中,452個架次只損失了16架,第五天出動448架次只損失了15架,第六天出動了435架次,只損失了11架,到第七天,出動了463架次,只損失了6架。隨著美軍的防空系統被逐漸摧毀,特別是美軍的防空戰鬥機被迫轉移到後方陣地,轟炸線路的選擇餘地更大,美軍的防空戰鬥機大量損失,這些都變相的減少了轟炸機的損失率。而轟炸行動也就越來越順利了。
除了轟炸之外,其他的相關準備工作也同時展開。按照計劃,大批部隊開始在新喀里多尼亞集結,而且這邊的無線電活動密度明顯提高了很多。運載著作戰物資的船隊陸續到達努美阿,將大批的物資送了過來,而且就囤積在努美阿港。另外,原本部署在後方的作戰部隊也在陸續趕往努美阿。
對布里斯班的偵察行動在四月三日開始,幾乎每天都有十多架遠端偵察機到達布里斯班上空,另外還有數量眾多的遠端海上巡邏機在布里斯班外的海域上空活動。到四月八日的時候,偵察行動達到了巔峰,當天,至少有50個架次的偵察機出現在布里斯班以及其附近地區上空。
第二特混艦隊在四月十日回到了戰場,並且在四月十一日就進入了塔斯曼海,當天,郝東覺就派遣轟炸機去轟炸了布里斯班附近的美軍海防陣地。本來這個任務是留給李文龍的戰區艦隊的,可當時戰區艦隊只能勉強為轟炸機群提供護航戰鬥機,根本就沒有多餘的力量去執行轟炸任務了,所以在第二特混艦隊返回戰場之後,雷少卿把這個任務安排給了郝東覺,只是,郝東覺並不知道轟炸布里斯班的行動只是為了達到欺騙目的而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