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又有什麼用,能看不能吃只能意淫一下,黑旗集團沒這麼無聊吧。
“是的,那塊礦石中,應該富含鐵或鈦。可是,如果就這樣把它稱作鐵礦石或鈦礦石,並不是合適的叫法。”
“那該叫什麼?”這次搶著提問的是寇雲。
張鴻漸略一沉吟,好像在思索有些話該不該說,又或者該怎麼說。
“關於人類登月的歷史,你們都熟悉嗎?”他問了個看似無關的問題。
“應該多少都知道一些吧。”說完我忽然想到寇雲,估計就她不清楚。
“唉,我知道得少一點。”寇雲怯生生地舉手。
什麼少一點,肯定是根本就一點不知道。
張鴻漸也不禁向寇雲微微笑了一下,說:“那我簡單介紹一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宇航局就提出了‘阿波羅登月計劃’。他們用了八年的時間,阿波羅1號至10號飛船進行了多次不載人、載人的近地軌道飛行試驗或登月預演,終於到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從那時起到1972年底,美國共發射了七艘飛船登月,其中包括中途返回的‘阿波羅13號’。前後共有十二名宇航員踏上月球。那時不知有多少人驚呼,人類就此走向宇宙。”
說到這裡,張鴻漸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表情:“那時候我還很年輕,聽見這個訊息,激動得不得了,就立志要搞航天,讓中國人也能上月球。可是,自1972年之後,美國宇航局全面收縮,登月計劃中斷,直到今天,美國人再也沒有上過月球。然而從去年開始,美國、歐洲、中國、日本、印度等紛紛啟動登月計劃,從各國公佈的登月時間表來看,幾乎是爭先恐後地要再次登上月球。這突然停止和突然復甦之間,究竟藏著怎樣的玄機,估計你們就不清楚了。”
聽他說到這裡,我心裡突突直跳。看來張鴻漸準備把一宗牽動各國登月計劃的隱密抖出來了。
“其實也算不得絕密。”張鴻漸看看我們的表情,笑著說:“注意留心這方面的新聞報道,也能猜出一二,還算是在臺面上的,只是大家心照不宣,沒有公開正式的宣佈罷了。1972年以後美國人不再搞登月,原因很簡單——入不敷出。以人類當時的航天水平,登一次月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回報卻幾乎沒有,那麼多年撐下來,終於抗不住,得歇一歇了。這一次各國幾乎同一時間要再次登月,其實是同一個原因,那就是登月能產生利益,而且是巨大的利益!”
“利益?”我皺起眉問:“難道現在的航天科技已經發展到投入有產出的程度了嗎?怎麼在我印象裡這還是個砸錢的活呢,在月球上建立移民區或開發月球礦藏,這還遠得很吧。”
“你說對了一半。在月球建立適合人類居住的區域,這還是一項相當長遠的目標,但那麼多國家的登月計劃,卻的的確確是衝著月球上的資源去的。當然,把月球上的鐵啊鈦啊運回來,成本太高,就算是金礦也抵不上來回的運費。但是月球上有一種東西,其價值遠遠超過了黃金。”
“什麼?”我和寇雲同時問道。
“氦…3,聽說過嗎?”
我肯定自己看到過這個名詞,可也就是看見過而已。
“好像有點印象,不過您還是詳細說一說吧。”
“氦…3是熱核反應堆最合適的燃料,熱核反應堆和你們一般概念裡的核電站裡的反應堆是兩回事,熱核反應堆要做的是核聚變,而之前我們利用的是核裂變。核聚變又幹淨又安全,沒有放射性,而且地球上的核聚變原料是核裂變的一千萬倍。就在去年,歐盟、美國、加拿大、中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合作,在法國卡達拉舍開始建造國際熱核反應堆,樂觀的估計是8到10年建成,也有可能會長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