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開始,到公元2006年全部取消。

可見,仲山甫的思維意識是超前的。另外,仲山甫出身農商,他還大力發展商業,當時商人可是在社會下層的,仲山甫做這項決定是頂住了巨大的壓力的。

很快,在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後不久即收到了成效,周王朝大大充實了國力,出現了繁榮景象,同時,四方戰事高奏凱歌,宣王中興局面漸成。

仲山甫治政有大功,宣王任其為卿士,官居冢宰兼太保,位列三公,封地於樊(今河南省濟源市東),為樊侯,所以仲山甫又稱為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等,後世子孫以樊為姓,故仲山甫為樊姓的得姓始祖。

後來,仲山甫受命到齊地築城,臨行前他的好友尹吉甫送行,贈詩《烝民》,此詩高度讚揚了仲山甫的美德和他輔佐宣王時的盛況。

全詩共分八章(八句),第一章以“天生烝民,有物有則”開篇,意思是上天降生萬民,賜予有形的身體和無形的人性法則,用意在於教化民眾向善向德,學禮義守仁義,引申為萬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成語“有物有則”出於此處。

第二章說的是“仲山甫之德”,為人和善,儀表端正,做事小心恭敬,天子於是派他去頒佈政令,成語“小心翼翼”出於此處。

第三章說的是仲山甫的職務。

第四章說的是仲山甫的表現,明於道理,察於事情,不會趨利避害只考慮自己,而是不分早晚地為國事操勞。成語“明哲保身”出於此處。

第五章說的是仲山甫的性格,他碰到軟的不會吃掉,碰到硬的不會吐出來,亦即他不會去做欺軟怕硬的事情,而是秉公執法,一視同仁。

第六章說的是仲山甫的作為,這段話是核心,說的是很輕的羽毛似乎很容易舉起來,但是大家都做不到,這輕輕的羽毛指的是人的德行。在尹吉甫看來,只有仲山甫能做到,尹吉甫說:“愛莫助之”,意思是尹吉甫非常敬愛仲山甫,卻幫不上什麼忙,言外之意是說自嘆不如。宣王有施政不妥之處,只有仲山甫能及時勸告補過,別人辦不到。此段誕生成語“愛莫能助”。

第七、八章說的是仲山甫出發時的情形和尹吉甫的感受,側面描寫了宣王中興的景象。仲山甫雖然遠行,但心裡還在掛念宣王朝廷的政事。最後表明主旨:“吉甫作誦(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誕生成語“穆如清風”。

總的來說,仲山甫品德高尚,為人師表,不畏強暴,不欺負鰥寡孤獨,總攬王命,頒佈政令,日夜為國事而操勞,天子有了過錯,他會去進行糾正。

《詩經•大雅•烝民》非常有名,被認為是後世“以理為詩”的源頭。仲山甫德才兼備的形象也因此詩而傳唱不衰,成為後世為官的典範之一。

尹吉甫和仲山甫這對好友,可稱為“宣王雙璧”,他們為宣王中興立下了汗馬功勞。尹吉甫十分推崇仲山甫,他還作有《詩經•大雅•崧高》,讚揚仲山甫是國家的棟樑。

然而宣王本人並不是真正的英明之主,他有時候也固執己見,不聽大臣意見,尤其是在其晚年。

宣王十二年,魯武公帶著長子括和少子戲朝拜宣王,宣王喜歡少子戲,想立他為魯國太子。仲山甫連忙勸諫他說:“廢長立幼,不合禮制;不合禮制,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誅之。所以發令不能違背禮制。命令難以實行,政令就沒有權威;命令被實行卻又違背禮制,人民將不服從主上。下事上,少事長,是符合禮制之事。現在天子您立諸侯之繼承人,而立其少子,是教給人民違犯禮制,如果魯國遵從您的命令,諸侯也仿效而行,先王之命必然阻塞難行;如果魯國不遵從您的命令,你必要誅伐魯國,您就等於誅伐先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