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後,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先秦散文

“先秦”指的是秦統一之前的歷史時期,包括原始、奴隸、封建社會初期三個階段。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發生和發展的最初階段,是中國文學的源頭。

(1)最早產生的兩種文學樣式是原始詩歌和原始神話。二者均是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原始詩歌具有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特徵,原始神話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

(2)殷商甲骨卜辭、《周易》古經、殷商及西周銅器銘文,都是早期書面散文的萌芽。蘊涵著一定的文學因素。

(3)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併成熟起來的。歷史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此外,《逸周書》也是一部類似《尚書》的史籍。孔子編著的《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二書體現了早期歷史散文的特徵。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中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由各國的史料彙集而成。二書標誌著歷史散文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在語言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諸子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

第二階段,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

第三階段,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

漢賦

漢賦是在漢代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採擒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漢賦可分為大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