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幾隻火繩槍出來。

可他之所以要設計這樣一支槍,就是為了近距離防身用如果換成火繩槍的話,哪還不如直接準備兩柄開山刀呢!

於是武凱咬緊牙關,克服了所有的困難,終於打造出了手上這把槍採用燧石瞬間激發,能在十幾秒內連續發射七次,淨重三公斤左右,體積接近於烏茲衝鋒槍。

乍聽之下,是不是很給力的樣子?

然而在這份光鮮的資料背後,卻是多到讓人無語的瑕疵。

首先,為了克服沒有彈簧鋼的問題,武凱最後不得已,選擇了一種純天然無汙染的原材料牛筋!

沒錯,他重新設計了激發裝置的結構,用牛筋暫時代替了撞針上的彈簧,代價是扣動扳機極其費力,單手很難完成操作,而且使用壽命難以預測。

其次,為了實現連續射擊的功能,武凱一咬牙,乾脆把氣密性拋到九霄雲外,同時也放棄了射程、射速、穿透力等等,轉而追求小威力、範圍殺傷。

眼下這支槍採用的是轉輪式彈倉,紙殼鐵砂式子彈,最大有效射程估計不足十米,而且基本不具備致死的可能性,還有一個問題是,彈倉、槍膛清理起來極其困難,打完所有子彈之後,短時間裡它就是一鐵疙瘩不,是銅疙瘩。

為了減輕分量,武凱最後只能採用奢華的全銅槍管,畢竟銅的硬度更大、成品重量卻更輕【如果劣質鐵管需要兩厘米厚才能確保炸膛的話,銅質槍管或許只需要一厘米左右便夠了,因此重量會大大減輕】。

造價高、壽命短、威力差、射程近、構造複雜……

總結起來,這把槍除了達到‘瞬間發射、連續發射、便於攜帶’的指標,幾乎是一無是處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當前時空裡,它依舊算得上一件防身利器。

至少,在武凱研發出真正的連發手槍以前,它是一個勉強合格的過渡品。

當然,武凱費這麼大勁,不可能只是為了製作一件自用的過渡品,事實上,靜靜躺在武凱腳下的那三支火繩槍,才是他真正的野心之作。

這三支槍內部構造上也許略有不同,卻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槍身足夠修長,最短的也在兩米開外,最長的差不多能有三米!

這玩意兒俗名叫‘大抬杆’,以鐵砂、棗核釘為子彈,因為製作簡單【多由小作坊手工敲制】、威力不俗【範圍殺傷,一定距離內能當土炮用】,在民國時期曾經在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是地主老財對抗土匪的標配。

後來這種大抬杆,又在白洋淀的游擊隊手裡發揚光大,成為了抗擊日寇的利器而武凱製作的這幾支,便是參考白洋淀大抬杆為原型,進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動。

之所以選擇這種非主流的大抬杆,而不是其它制式的火繩槍,主要是因為火繩槍的射擊精度太低了,在大兵團作戰時或許還有一定優勢,否則只能淪為戰場上的配角,完全不能和騎兵相提並論甚至直到十六世紀,英格蘭人還在為長弓和火槍的優劣爭論不休。

事實上,弓箭最初被火槍淘汰,也並不是因為效能不足,而是火槍手更容易訓練、成本更低,也更容易形成規模化。

鑑於武凱的隊伍才開張,總共也只有十幾個人,普通火繩槍的意義就不大了。

所以他才會選擇了‘大抬杆’,這種介於火槍和土炮之間的武器,來和雷管進行遠近互補。

當然,實際效果究竟如何,還需要等到天亮,測驗一番才能確定。

“哥哥!”

誰知武松卻等不及了,一貓腰把三支槍全都卷在腋下,心急火燎的催促道:“還等什麼天亮啊,多點上幾隻火把,不就全有了麼!”

武凱其實也急著看結果,好確定這東西能不能列裝到僧兵隊,於是便將那‘牛筋手銃’插在腰上,拎了一袋鐵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