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四集 吐蕃崛起

吸取唐朝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奠定吐蕃與唐朝二百餘年甥舅親誼。

便在吐番與大唐聯姻之際,東突厥薛延陀真珠可汗在頡利故地建立牙帳,擁有強兵二十餘萬,勢力日漸強大。

唐太宗鑑於薛延陀勢力日益強大,加封真珠可汗二子為小可汗,並皆賜給鼓纛,以分散薛延陀力量。

是時西突厥至利失可汗將其國分為十部,每部設酋長一人,各賜箭一把,稱為十箭。又分為左右廂,左廂號稱五咄陸,設定五大“啜”,居住碎葉以東;右廂號稱五弩失畢,設定五大“俟斤”,居住碎葉以西,合稱十姓。

至利失可汗亦由此逐漸失去民心,被臣下統吐屯襲擊大敗,欲逃往焉耆。

統吐屯遂欲立欲谷設為大可汗,但自己覆被族人殺死,欲谷設也隨即兵敗。至利失統率部眾復回,再次保有故地。

貞觀十二年末,西突厥諸部立欲谷設為乙毗咄陸可汗,與至利失大戰,爭奪不休。

結果西突厥自此東西分治,伊犁河以西屬乙毗咄陸可汗,以東屬至利失可汗。

由於西突厥又分東西兩部,故原居金山以東之“東突厥”,又被史家稱為“北突厥”,或稱“突厥”。北突厥既為李靖所滅,西突厥又告分裂,大唐北邊就此安寧。

貞觀十二年十一月,唐太宗在玄武門設定左、右屯營飛騎,以各將軍分別統帥。

又簡選騎術精湛、勇猛健壯且擅長騎射精卒建立“百騎”,穿五色袍,騎駿馬,用虎皮做韉,以為皇帝出巡時高階衛士。

十一月己巳,明州獠人造反,唐太宗遣交州都督李道彥討平。

十二月,左武候將軍上官懷仁擊反獠於壁州,大破之,虜男女萬餘口。

畫外音:獠人來源複雜,是當今南方各族先民。生活於雲貴川桂地區,漢初在夜郎地區設定牂牁郡,十七個縣都有僚人分佈。後因漢朝鎮壓,迫使其遷回嶺南。“獠”人稱謂最初出現在南北朝時期,至唐朝初期,西南僚人分化聚合,出現西原蠻、黃峒蠻;貴州境內出現葛僚、仡僚等。四川東部有南平僚,住幹欄,女多男少,婦人任役,男子左衽露發赤腳。廣東部份僚人發展演變成黎人,部份僚人漸與瑤人相混結合,稱為瑤僚、蠻僚、瑤僮。

歷史真相:瑤僮及俚僚人椎髻跣足,或著木屐,衣清花斑衣。赤足及冬季穿著木屐之俗,在廣西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60年代。又有拔牙之俗,或稱“鑿齒”,女子既嫁,便缺去前齒,畫面人身。《桂海虞衡志》記載:“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強暴,竊人妻女以逃,轉移他所,安居自若,謂之卷伴,言卷以為伴侶也。”此便是原始搶婚習俗殘存。《文獻通考》記壯族婚俗:“婿來就親,女家於五裡外結草屋百餘間與居,謂之入僚。半年而後歸夫家。”不落夫家習俗,至今在粵西仍有殘存。

貞觀十二年末,唐太宗詔命以給事中馬周為中書舍人。

此前唐朝官員不論品級,官服只有黃紫色。經馬周建議,方始規定:三品以上穿紫,四品五品穿紅,六品七品穿綠,八品九品穿青色;故說“紫袍金帶”,是乃尊貴象徵。

太宗又據馬周建議規定:無論公卿吏民,於進出城門之時,皆由左進右出,以防人畜逆行衝撞;快馬傳達警報急務,須走專用驛道;允許房屋主人收納借居人地租;宿衛不論大小都要輪流值班;截短驛馬尾巴以利疾馳;城門、衛舍、守捉士,每月分散安置到各縣,各取其中之一,以防止其有過失。

先前京城每到晨昏,皆派人於各街傳呼,以警戒眾人。馬周奏請在各街置鼓,改為每天擊鼓警戒,命令停止傳呼。

民間便喚此為“鼕鼕鼓”,京城吏民皆感方便,而且節省人力。

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