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9部分

擔任頓河與伏爾加河下游的防禦。古德里安統率裝甲兵正以虎入羊群之勢向高加索猛攻;第1坦克軍團和第2坦克軍團擔任尖刀,第17集團軍和俄羅斯解放軍隨後跟進。沿伏爾加下游南下,於七月底抵達伏爾加入海口阿斯拉罕以西,然後沿裡海繼續南下,橫掃裡海東岸,連續攻克埃利斯塔、烏蘭霍爾、共青鎮、基茲利亞爾……”

“夠了約德爾,這些我都知道。”李德打斷他的發言。但其他人不答應了,戈培爾嚷嚷道:“約德爾,既然把我們叫來開會,就不能把我們當成雕像,我們有權知道詳細情況。”

戈培爾明裡敲打約德爾,實際上向元首提意見。李德只得吩咐約德爾向政治局委員們彙報相關情況。

倫斯特的南方集團軍群在控制斯大林格勒以後,第六集團軍擔任防禦,德軍主力在利斯特元帥率領下,兩個裝甲軍團、兩個步兵集團軍分成3個縱隊,每一縱隊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第1坦克軍團直撲伏爾加河入海口阿斯特拉罕,爾後沿鐵路和公路經烏蘭霍爾向裡海西岸挺進;第2坦克軍團將向西南長驅直入,指向格羅茲尼總方向;德軍第17集團軍和俄羅斯解放軍在兩個裝甲兵團後面跟進。與此同時,第11集團軍沿著山路,從圖亞普塞港口向蘇呼米艱難突擊。

由於機械化部隊受後勤限制,攻擊半徑一般只有500公里,一旦超越,必須停頓下來建立補給基地和路線,因此對南線德軍而言,即使兵力足夠,也很難克服後勤的困難。從德軍重新佔領的羅斯托夫到格羅茲尼,實際距離1100公里,到巴庫還有500公里,哈爾科夫到斯大林格勒約600公里,國防軍在南部前線的生命線由從頓涅茨盆地向東延伸的僅有的一條鐵路來維持。補給已經超負荷運轉。

為此,德軍把絕大部分後勤力量都調到了南方,35萬輛卡車、16萬輛拖拉機、770艘各式艦船、還有長蛇陣一般的烏克蘭馬車都撥給了南線。即便是這樣,還時常出現供應不足。隨處可見光著上身的德軍士兵拉著駱駝,穿過像沙漠般荒蕪的平原。

德軍比1941年幸運的地方是埃及油田解決了一部分供給,烏克蘭的幾百萬民工也被充分調動起來了,調動他們非常容易,除了分田到戶的感召力之外,他們的生活日用品非常稀少,德軍只要用幾盒火柴就能吸引他們。此外,德軍進展非常迅速,繳獲了不少軍需。

到8月8日,德軍全線抵達大高加索山脈。大高加索山脈,位於黑海與裡海之間,呈西北—東南走向,橫貫喬治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3國,屬阿爾卑斯運動形成的褶皺山系,是亞歐分界線。厄爾布魯士山位於山脈中部,是大高加索山脈最高峰,也是歐洲最高峰。巍巍而聳,凜凜而立,超然絕倫,凌逼霄漢,墩實中顯現出一種難以描述的威嚴。

約德爾把兩張照片分發給元首和大家。一張照片上,在白皚皚的雪地裡,幾名穿著冬衣、戴著墨鏡、揹著大包的山地部隊和兩頭驢正在往山上艱難跋涉。另一張上五個德軍軍官戴著山地部隊布帽,脖子上圍著圍巾站在冰川上,柱著滑雪鏟,在獵獵軍旗面前擺照。

德軍南線指揮官利斯特元帥是滑雪和登山運動員,他組織德軍登上了高加索山脈的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將帝**旗插到海拔高達5642米的峰頂上。

戈培爾撇嘴:“這有什麼了不起,你們是打仗呢還是舉辦登山比賽?如果想舉辦登山運動,我可以在阿爾卑斯山給你們開闢一塊地方。”

“當然是打仗了。你以為我們要旅遊呀?我們的主要目標的是建立觀察哨。”約德爾狠狠地頂回去了,聲音之大,把打瞌睡的戈林驚醒。

“什麼?登上了歐洲最高峰?”明白事由後,酷愛虛榮的戈林驚訝得從座位上跳起來了。

酷愛登山的施佩爾用手拄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