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晚年的時候沒少受洋人的欺負,雖說表面上洋人還是很尊敬這位晚清重臣的,可實際上這裡面的苦也只有李鴻章更清楚。
離開?那只是弱者才會選擇的方式。
而且,王思銳也壓根就不相信清廷會輕易的放過他。
功高蓋主,可不僅僅只是離開了京城就沒事了的,只要這個人還活著,無論走到哪裡,只要他振臂一呼,便會有無數人站起來響應。
而朝廷的做法,無疑等於是在王思銳的心裡面紮了一根刺。
對於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來說,若是肯就這麼妥協,那他還為什麼要選擇待在這裡去跟洋人拼命?只是為了那所謂的朝廷嗎?
十二月二日,隨著寒冬的到來,京城的天氣也越來越冷了起來。
屋子裡,到處都是點燃的火盆,士兵的身上也只有幾件單衣,很是單薄。
對於部隊的冬裝問題,王思銳也很是頭疼。
首先,他們沒有足夠的棉花和布匹,其次,城內的裁縫鋪裡面的存貨也並不足以供應這麼多的軍隊。
更重要的是,王思銳表面上的軍隊只有三千多人,而實際上只是京城內就已經駐紮著近萬部隊。
雖然亦劻和李鴻章臨時受命王思銳組建軍隊,將軍隊的規模臨時擴充至兩萬。
但是這些多出來的部隊是沒辦法立即拿出來用的,在一個,新招的部隊裡難免會混入一些奸細,一個新兵團那邊的奸細都還沒有完全查出來,若是等以後再去查的話,難度恐怕就要大的多了。
一間小的會議室內,王思銳與李鴻章的幕僚劉學詢對立而坐,此次劉學詢是代表李鴻章前來與王思銳商議擴軍事宜。
而歷史上的這個時候,劉學詢已經隱退了,但因為王思銳帶來了蝴蝶效應,劉學詢此時仍待在李鴻章身邊。
而因為李鴻章前面已經與王思銳進行過談話,而且兩人也達成了一致,所以這一次李鴻章也不便繼續出面。
至於亦劻,他就更懶的出面了,最近一段時間亦劻都是深居簡出,難得露上一面,也不知道在家做什麼?
李鴻章的意思很簡單,他希望王思銳能夠在短期內,最好就在這幾天,將京城的軍隊擴充至兩萬,或者更多。
但是同時,李鴻章又不希望這些軍隊的指揮權落入王思銳手中。
雖然他很看重王思銳,但這並不代表就會支援王思銳去做某些事情,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李鴻章還是不會去觸及的。
這時候,李鴻章便將與王思銳談判的這件事情交給了他身邊的幕僚,劉學詢。
劉學詢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倒是不如那些名人,但實際上劉學詢的作用卻要超出了那些歷史名人。
劉學詢與國父是同鄉,兩人也早就認識了。並且在七年前,便帶著國父去拜見了兩廣總督李翰章(李鴻章的哥哥),並聯合廣州名流登報讚揚國父。
五年前,國父創辦農學會,劉學詢與他組織的師生很快便加入,至於這個掛著羊頭賣狗肉的農學會,實際上是革命策劃機構。
劉孫逐漸的形成了隱秘的搭檔,劉出點子,出錢,國父組織行動。
後來,劉學詢說動清廷同意招撫國父,而去年劉給上面寫了一封保薦信,稱加保總理才堪大用,萬不宜任其浪跡海外。
廣州起義之前,劉孫密會,國父便想讓劉學詢出任起義領袖,但被劉學詢拒絕。
可以說,此刻坐在王思銳對面的這位李鴻章的幕僚,實際上也是國內最早的一批革命家之一。
只不過,這個革命家卻始終有著做皇帝的美夢。
“朝廷寓意明顯,不知賢弟有何作想?”劉學詢饒有興趣的看著王思銳,心中暗暗的打算著自己的小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