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婆初不肯收,推辭了一番,知道秀娘是想長久做這個生意的,應下來,比別的店饒上一厘二分,別家一碟子抽一文,到她這兒兩碟子抽一文,炸貓魚跟糰子另算。
蓉姐寧姐兩個抱牢小碗坐在臺階上,正自家拿了勺子挖豆沙餡兒吃,寧姐兒把勺子都給舔了,她吃得快,拿了碗伸到陳阿婆跟前:“還要!”
安哥兒直接去櫃上拿,爬到椅子上面吃了一串又要一串,掩掩遮遮的拿了兩串藏到身後,還以為沒人瞧他,趿著鞋子“噠噠噠”的跑到妹妹身邊,給了寧姐兒一串又給蓉姐兒一串。
糯米的東西吃多了積食,兩個小娃子可不管,笑嘻嘻一口接一口的啃了,安哥兒還吸著鼻子:“趕緊叫我哥。”
蓉姐兒嘴裡一口都是豆沙餡,含含混混張嘴半天,才蹦出一個字來:“哥!”
潘氏見有得賺,就又動那早食的主意,蒸些饅頭花捲兒,支兩個木頭桌子開賣,總歸是女兒出本錢,秀娘扯扯她的袖子:“娘,就要熬蠶了,咱們都幹這個,誰來看孩子呀。”
潘氏老大的不樂意,秀娘估摸著算一算只今兒一天,進帳就有百來文錢,分給潘氏一些,也能攢下不少,王四郎不知何時回來,帳也不能全指著他一個人還,秀娘有心想要多攢一點,可又知道親孃的性子,伸了手出來:“知道娘辛苦,每跟陳阿婆那兒一樣,每兩碟裡有孃的一文。”
一文聽上去少,可算起來卻多,潘氏在大柳枝巷裡住了幾十年,最愛熱鬧交際,一聽這話收拾了幾樣小菜出門去,一面走一面抖開布把菜都罩起來:“東頭的程家腳店,我問問還要不要小菜了。”
秀娘把繡帕子的生意暫且放下,原還想著晨起治菜,夜裡繡花,熬了兩日頭暈眼花的,燒灶的時候眼一暈差點兒栽倒。
孫蘭娘趕緊扶住了,給她調了碗紅糖水:“鐵打的人兒也經不得兩頭燒,你也太過了些,繡帕子能賺個幾文幾厘,不如把這個營生做好了,攢夠了錢咱們一起置一張綢機。”
孫蘭娘頭先不樂了幾日,後頭見潘氏真個分神在了蓉姐兒身上,往日潘氏無事便來盯著她,燒灶費了柴,下鍋多了米,都要一統說,如今一整日眼睛也落不到自家身上。
夜裡悶了被子暗暗跟沈大郎說些私房話兒,贊他料得準,又見秀娘是個有主意的,看她一日進帳就有百多文,起了念頭一起拼張綢機出來。
濼水鎮上的大戶少有不是靠著茶蠶絲米發財的,置上綢機,那家貧置不起的便被僱傭了去來織綢,五張綢機便是鄉間的富戶了,似陳阿婆家這樣又是綢又是蠶,一年忙上一季倒能得二三十兩的銀子,積得越多,自然越富。
秀娘一氣兒把紅糖茶喝了,拿帕子按按嘴:“我哪還想著那個,一臺綢機值那許多銀子,我如今一天能有個百來文都算好的,等過了這季兒,哪還有這麼好的行市。”
這話倒是真的,熬蠶最是費精神,日夜燈火不能斷,蠶筐邊還離不了人,家家都闔了門在家熬蠶,連灶都不升,到了飯點都到外頭買來吃,這時候人最苦,不吃些甜鹹好味的又怎麼撐得下去。
“話可不是這樣說,老鼠背一蛋殼的油還能積上一瓶子呢,咱們怎就不能湊一張綢機出來了。”孫蘭娘是絡織能手,家裡七八個姊妹全靠著孫老爹過世的時候留下一張綢機養活了,沈家的錢全捏在沈老爹手裡,潘氏也不過手。
她初嫁進來當新媳婦,曉得沈家為了討她掏空了家底兒,自家湊了三年多還不夠半張織機的錢,如今卻好,沈大郎的木匠手藝越來越有名頭,那些大件也有人來尋了他做,攢下來的木頭料子磨些小件趁著廟會的時候賣。
既沒分家,賺的錢都經交給沈老爹管,他早年散漫慣了,如今卻把錢看得緊,一文花銷也不肯多,拿了算盤一日好算個四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