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封刊登著南開南開經濟研究所在塞北的一份調查報告。這封調查報告說,塞北地區平均食肉量是同時期中國人的三十倍,而這個數字其實從趙書禮執政塞北開始是下降的,因為原本這地區的蒙古人是純肉食動物,後來加入的漢人攤低了這個比率,但今年開始大幅度升高,尤其是鄂爾朵斯的農牧民家庭,由於是農牧區夾雜,這裡的肉食產量十分豐富,這裡最早的移民區百姓,平均一星期吃一次肉。
這報告讓趙書禮的心情好了很多,搶奪權力佔據至高位置固然很爽,但是為別人帶去利益,得到大多數人的歌功頌德,其實更爽。
走訪過弄木器後,趙書禮心中安定下來,他覺得這些年的政策是好的,能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政策才是正常的,他知道就算自己此時走了,塞北地區也不會亂,當然除非自己突然死了。
放下心來的趙書禮這才去了工業區。
一百九十六節 視察
鄂多斯的工業區經過戰爭一時的阻礙,建設大潮再次翻湧起來,而且比之前更猛更急。這當然跟戰爭把人們的情緒充分調動起來有關,精氣神有時候能起到難以想象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大量投資湧入的緣故,投資中有來自傳統投資來源地山西的,有來自富庶的江南的,也有來自南洋的涓涓細流,但是規模最大的則來自東北。
東北在辛亥後不久就落入了張作霖手中,而這個軍閥也是很重視建設的,任用王永江大力制定各項制度,鼓勵發展,幾十年持續不斷,早就了東北一大批民間資本。這次由於發生在東北的戰爭,讓這些資本大受損失,很多資本家紛紛遷往臨近的塞北地區。而塞北對於此是持歡迎態度的,在各地專門闢出東北工業園來讓這些企業家入駐。
戰爭基本結束的時候,這種產業的轉移非但沒有停止,反而更加劇烈了。趙書禮讓田子華和姜奎帶著宣傳人員和工業委員會的專業人士,奔赴東北各地,尤其是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大城市去遊說各個大企業家。田子華負責營造一種氛圍,那就是東北的戰爭將長久的持續下去,日本人將發動更大規模的攻擊。而姜奎則負責介紹塞北地區的各項政策和塞北地區對工業的扶持態度,並給與他們各種保證,各種許諾。塞北的邀請加上日本的威脅,這一推一拉之下,當時在塞北軍控制下的長春和危機仍然存在的瀋陽兩個城市的企業紛紛往塞北遷移,造成一股產業轉移大潮。
這個時代的東北工業雖然不如戰後,但也不能忽視,從機械製造到輕工紡織有一個工業體系的雛形,跟塞北地區相比差距也有限,因此東北的工業轉移對塞北來說,可不是可有可無的,也不是錦上添花的,完全可以說是上了一個臺階的。
趙書禮先後參觀了幾個東北企業,其中有能生產鐵軌和各種模具的大型鍛壓廠,生產個各種電線電纜的電線廠,生產壓力容器的鍋爐廠,還有跟軍事關係更緊密的其他廠子,比如張學良大力投入的飛機廠,全國數一數二的能生產大中口徑各型火炮的瀋陽兵工廠,能組裝汽車和裝甲車的汽車廠等重要工廠都被搬到了鄂多斯。
民用工廠好說,只要老闆同意就可以搬遷,可是這些軍事工廠都是東北整府的財產,不過這幾個工廠的搬遷卻沒有任何爭議,也不是塞北軍跟以後的蘇軍一樣掠奪來的,而是經過張學良同意的。當時的情況誰也說不好,第一張學良也不敢肯定日本會不會繼續增兵,第二當塞北軍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瀋陽還在塞北軍手裡掌握著,除非冒著跟塞北軍決裂的風險,張學良也不能反對。但是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這些工廠出產的產品要裝備東北軍,同時這些工廠仍舊屬於東北軍的財產。趙書禮同意了,他看重這些工廠的裝置,但是更看重這些工廠的高階技術人員。
經過這麼些年的發展,塞北的工業基礎大大改善,尤其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