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這樣的結果,劉琦其實從一開始就知道了,他明白,對於歷史上的那些名臣名將,大都是出身於世家大族,否則的話他們也沒有多餘的財力培養子弟學文練武,再加上他的統治還需要各地的世家大族帶頭擁護,所以對於世家大族佔據人才大多數的結果也沒有什麼不滿。
不過畢竟透過這一場科舉取士,還是有一部分寒門子弟被納入到自己的麾下,雖然他們的地位還都不算高,可這畢竟是一個開始,想必日後隨著自己在天下各地各種教育的不斷發展,在他治下的寒門子弟將會越來越多,影響也定然會越來越廣泛。
作為從後世穿越而來的大學生,他自然知道士族門閥制度給歷史帶來的惡劣影響。
就事論事的來說,士族門閥制度確實培養了一批世襲的貴族,這些家族形成了人才的搖籃,衣冠望族,對歷朝歷代都貢獻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比如裴潛的後人河東裴氏吧,從魏晉到隋唐的六百年間,裴氏家族先後出過宰相五十九人,大將軍五十九人,中書侍郎十四人,尚書五十五人,侍郎四十四人,常侍十一人,御史十人,專使二十五人,刺史二百一十一人,太守七十七人,駙馬二十一人,進士一百一十七人,其中可知文武狀元十一人、榜眼二人,還有皇后三人,太子妃四人,王妃二人,公主二十人人等,正史立傳與載列者,六百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三千餘人,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
這些卿相很多都是才能卓著、有很多的官聲也都很好,他們對於歷史也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也不能不承認,這種士族門閥制度卻只是限於小範圍內的人才培養,卻是扼殺了更多士人進取的機會,令人才培養機制出現了極度的不公平,使得家族勢力強大起來,極度的影響了中央集權,也影響了時代的進步。
更何況,每一個家族在長時間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出現腐朽風氣,而這些腐朽、奢華、傲慢等等風氣的滋生蔓延終會引領影響著整個王朝的潮流,最終使得一個個王朝在這種風氣的帶動下迅速走向腐朽。
不過即便是在後世認識到了世家大族的力量,想要剷除也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在東晉時期,當權者就認識到了世家大族對皇權的威脅,於是他們開始扶植大族對抗大族,結果只能導致政權越來越混亂,最後連東晉都被世家大族所滅。
唐朝可以算是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了,可即便是唐朝,經過了唐太宗、武則天等幾代的努力,士族門閥制度還是頑固的存在著,甚至世家大族與寒門的朋黨之爭還成為唐朝後期的三大政治毒瘤之一。
正是因為對世家大族的影響力有清醒的認識,對消弭世家大族的影響有長遠的打算,一點都不能急躁,劉琦倒也沒有急躁,只是透過一些漸進的舉措逐漸削弱世家大族的影響,一點點的將後來計程車族門閥制度扼殺於萌芽之中。
當然,他知道,經歷了大漢二百年的世家大族的發展,即便是現在想要彌合其影響,也將會是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過程,這個過程甚至到他老死都無法徹底結束,但是他想,以自己的不斷努力,總會向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去發展吧。
當然,他現在只是稍稍的開了一個微不可察的頭而已,因為如今天下還沒有統一,他還必須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援取得天下,對於世家大族的恩寵籠絡勢必會繼續下去,甚至會比以前還要更加明顯一些。
所以,如今的科舉取士,他倒真的是以取材為主要目的,稍稍抑制世家大族只不過是順手牽羊而已。
不管如何,經過了這次科舉取士,劉琦既籠絡了他麾下的那些新舊部屬,又招納了大量的人才,不論出身如何,真才實學倒是貨真價實,他相信有了這些人的輔助,他的大業必定會更進一步。
“如今我的治下人才之盛,天下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