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軍力拒絕支付給匈人的年貢。阿提拉當然十分生氣,馬上率領軍隊進攻拜占庭帝國。不過意外卻在這時發生,阿提拉的軍隊並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而是在伊利里亞被絆住了手腳,這裡的林地讓他善於在平原衝鋒陷陣的騎兵無法發揮效應。在萬般無奈下,阿提拉決定離開巴爾幹半島,去打擊已經奄奄一息的西羅馬帝國。451年,一場“毀滅整整一代人”的決戰在馬恩河附近的沙隆展開,西羅馬和西哥特的聯軍共投入了數十萬軍隊抗擊匈人軍隊。但最終阿提拉兵敗,匈人轉向義大利北部擴張。不久,阿提拉在與新娘婚禮時暴死。匈人在他死後漸漸式微,阿提拉建立的大帝國徹底分裂。公元454年,繼承匈人王位的埃拉克懼怕自己的弟弟也重蹈父親的後轍,便狠心驅趕弟弟鄧尼茨克和埃爾納克到了黑海的東岸。正當他準備回到多瑙河流域,正在為自己的王位穩固而沾沾自喜時,突然被不知何處出現的日耳曼聯軍所打敗,從此匈人一蹶不振,在巴爾幹很少在見到他們的蹤影。
斯拉夫人
公元502年,又一批蠻族進入了多瑙河流域的保加利亞地區,他們的名字叫做斯拉夫人。根據希羅多德的《歷史》記載,這些斯拉夫人是黑海北岸居民古代安特人的後代,而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亞志》則把他們統稱為維涅德人。到公元6世紀,他們共分為三支,分別叫做:維涅德人、安特人和斯克拉文尼人,他們所分佈的地區大致在頓河下游到多瑙河下游以及黑海沿岸谷地。依靠今天的考古證據我們可以得知,他們最早於5世紀中葉開始向西遷徙,可能是被匈人聯盟夾帶在一起而西去的。但是這個民族的遷徙與匈人有著天壤之別:他們是小部落慢慢遷徙的,更具有慢慢滲透到巴爾幹半島的意思。總之,在馬爾西林努斯的《編年史》中記載,他們在公元493年首次入侵色雷斯,擊敗了當時在此地駐防的拜占庭將領朱利安。公元502年、512年和517年,斯拉夫人在巴爾幹半島展開了三次搶劫活動,他們的來無影去無蹤讓拜占庭帝國的守軍防不勝防。拜占庭皇帝阿納斯塔休斯為了抵禦這些“強盜”,特意加強邊防,修建“色雷斯長城”。儘管如此,斯拉夫人仍舊時時可以突破其障礙,長驅直入到拜占庭帝國的腹地。拜占庭帝國發現這個民族與過去的哥特人何其相似,索性也用吸引他們進入邊防軍,以夷制夷。在普羅柯比的著作《哥特戰記》中就有關於他們進入拜占庭邊防軍團的記載。《拜占庭帝國史》的作者奧伯林斯基則認為,匈人式微後入侵巴爾幹半島的只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部落,他們並不是斯拉夫人,但當之後的斯拉夫人到來時,這些小民族又加入了斯拉夫人,成為斯拉夫人的一部分。當時的拜占庭作家不知道他們的傳承關係,便強行加在一起,認為是同一民族。
在普羅柯比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斯拉夫人(斯克拉文尼人和安特人)的習俗:“這兩個野蠻民族自古就有相同的制度和習俗:他們信仰同一個神,即光明創造神,是萬物唯一的主宰。……這兩個民族還有著相同的語言,絕對野蠻的發音。另外不僅如此,他們在外貌上相互絕對沒有任何區別。……事實上,斯克拉文尼人和安特人在遙遠的古代只有一個同樣的名稱。……他們自古就生活在*制下,因此,任何涉及到其戰爭的事情,無論好壞,都要有人民決定。……他們崇拜河流和女神,以及某些神靈,並向所有的神祗獻祭,他們將自己的命運與這些犧牲聯絡在一起。他們住在小茅草屋裡,相互隔的很遠,一個普遍現象是,他們每個人總是不斷變換居住的地方。當他們投入戰鬥時,大多數人步行打擊敵人,手中持有小盾牌和標槍,但從不穿盔甲。”學者根據這些記載與考古證據發現早期的斯拉夫人只是一個鬆散的團體,一般只有戰爭時期才會聯合在一起,其他時間都是分散獨立的小部落。如果拜占庭想要進攻,完全可以各個擊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