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9部分

有’字中的吉兆含義。”

崇禎問道:“那另一半凶兆呢?”

溫體仁道:“凶兆,王承恩方才已經說出。大明北方殘破,無論是北虜,還是流賊,皆是大敵。朝廷重心滅北方韃虜,則流賊死灰復燃。而兵力集中剿匪,則韃虜又長驅直入,攻入我大明腹地。因此,都城守在燕京,大明長期陷入兩線作戰困境,永難恢復元氣。。。。。。。”

溫體仁頭上留著汗珠,戰戰兢兢。

果然,眾大臣紛紛破口大罵道:“奸賊!”、“好你個溫體仁,想要做秦檜不成?”

溫體仁跪道:“皇上明鑑,除了這些怪力亂神之語。燕京立都,本身就多有不便。就舀糧食來說。帝都糧食補給,皆是仰仗南方。每年需要從南方漕運400萬石、海運50萬石糧食。”

“漕運、海運的運輸成本,不算在戶部的收支,但是實際上,漕運有一萬四千多隻漕船,運輸400萬石糧食至京師。路途中,卻要消耗上千萬糧餉。若是朝廷遷都南方。則可減少漕運消耗。節約下來的餉銀,無論用來給軍隊派餉銀,還是用來招撫流民屯田。皆是正途!”

兵部尚書楊嗣昌冷笑道:“漕運400萬石糧食,真正是京師消耗的有多少,不過是100萬石。其餘的糧食。皆是北方各地邊軍的軍糧。難道遷都之後,便可以不發給北方邊軍軍糧了?”

果然,楊嗣昌如此一言,在朝中聽命的武將,紛紛對溫體仁怒目而視了。

事實上,溫體仁早就做好了一番準備。準備工作是肖圖白一手策劃,皇帝派人悄悄的交給溫體仁的一堆資料,使得溫體仁可以從容應對可能面臨的反對聲。

“楊尚書此言差矣!本首輔何嘗說不發邊軍糧餉?而是說,朝廷遷至江南。朝中的百官,還有宮人、京師三大營官兵。大半會遷到南方。這麼一算,每年至少可減少50萬石漕運糧食,間接省下100萬石糧食的耗損。如此一來,朝廷的用度大減,還需像如今這般拆東牆補西牆嗎?”

財政問題是大明的諸般困境的源頭之一。諸大臣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這時候,大學士陳演、魏藻德激烈反對道:“祖宗有法——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皇帝遷都南京,北京怎麼辦?皇陵怎麼辦?若是遷都南京,北京防衛更為空虛,韃子再率軍毀皇陵。誰來守衛?”

兵部尚書楊嗣昌朝身後望去,其後站著的正是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光時亨是南直隸桐城人,崇禎七年甲戌科進士,此時擔任兵科給事中,也是東林黨一脈的後起之秀。歷史上,崇禎十七年,光時亨阻崇禎南遷,使得崇禎困守北京殉國,而被南明朝廷論罪。

見到楊嗣昌暗示。光時亨站出來,嚴厲譴責道:“溫體仁一派胡言,不殺溫體仁,不足以安定民心,不足以穩社稷!”

封建王朝的社稷,除了皇權統治之外,也包括祖宗陵墓的祭拜活動。儒家社會以孝治國,每年清明祭祖,也是皇帝奉行孝道的表現。如果遷都南京,而不能在北京祭祖,顯然是害得皇帝成為不孝的昏君。

一時間,倒溫的呼聲不斷。

老溫卻是冷然掏出一份文章,慷慨激昂的讀出來:“忠言逆耳!治國如下棋,如果罔顧全盤局勢,不捨棄子,往往會滿盤皆輸。哪怕殺頭,臣還是要陳述一個觀點——燕都之形勝,不足恃也。。。。。。”

老溫的這篇文章,是肖圖白策劃,崇禎派人提前塞給溫體仁的槍稿。資料稿件絕大多數的雄論,很多是來自於後世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

清朝初年,不少的讀書人集體反思明亡的教訓。其中最熱門的則是從軍事地理角度分析明之滅亡,也造成了清初軍事地理學研究,進入井噴狀態。

其中,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更是被譽為“千古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