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現正揮師東進,不日便會攻打南京。聞聽兩廣明軍殺到,這幫士紳這才稍稍定心,但還是有所保留,畢竟鄭軍的大敗給這些人留下的陰影太深。若不是浙軍回來的快,恐怕他們中不少人都要做揭發他人、保全自身的齷齪事了。
和士紳們直談到晚間,張煌言才和吳重山在府衙碰面,商議浙軍下一步動作。
參將魏大龍很是激動的說道:“尚書大人,既然蕪湖已下,那我們當配合太平軍順江攻打南京,替南京城下死去的閩軍兄弟報仇!”
張煌言點了點頭,若無太平軍相助,浙軍恐怕早就不存,所以他是非常願意配合太平軍奪取南京的。
代表太平軍的吳重山卻道:“張尚書,我家大帥的意思是浙軍眼下當守住蕪湖,監視下游和上游安慶清軍的動向,而不是順江攻打南京。”
“不打南京?”張煌言怔了下,問道:“粵國公現在何處?”
吳重山搖了搖頭,並不隱瞞,他實話實說道:“不瞞尚書大人,我家大帥現在的蹤跡我也不知。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我家大帥此刻正在向南京進軍。”
“如此便好。”
張煌言微一點頭,眼下江南人心未定,還有不少抗清義師活動,太平軍於此時攻打南京,可收倍半功效,若是遲了等清朝穩定了江南,重新建立起有效統治,那便困難的多。但想既然太平軍正在向南京進軍,那他更應該率部順江配合太平軍,這樣一個在陸,一個在江,豈不更容易得手,為何那位年輕的國公卻讓自己守在蕪湖不動的?
張煌言心中奇怪,正要問吳重山,卻聽羅綸道:“啟稟尚書大人,羅綸年輕識淺,有一想法不知當說否?”
羅綸字子木,安徽人,是定西侯張名振手下猛將羅蘊章的族侄。他為復明大業,屢到各地考察山川形勢,鄭成功屯兵瓜洲,他亟往鎮江觀變;張煌言先往南京,他沿江追趕,結果半路聽說南京大敗,浙軍崩解,但他卻沒有就此返回,而是孤身一人繼續前來尋找浙軍,結果在江北的無為找到了浙軍。此人任俠尚義,直言無隱,張煌言頗為器重,一路之上不時徵詢他的意見,參軍徐允耕對他也是頗是看重。
“子木請說。”張煌言微笑看著羅綸,鼓勵他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羅綸道:“我以為浙江為進入贛、閩的孔道,若能控制浙江,除能與江西太平軍相呼應,更能聯通金廈,所以我認為尚書大人當分出一支偏師,擇一大將帶領進軍廣德和新安,打浙江清軍一個措手不及,這樣不但能聯通贛閩,更能阻斷浙江和南京,如此太平軍攻打南京之時,便不虞浙江方面會有增援。”
“子木所言甚是,我軍當前除要守住蕪湖,監視上游安慶和下游清軍動向外,還要招兵進取池州,一軍拔和陽,以固採石;一軍出溧陽,以窺廣德;一軍入寧國,以取新安,徹底穩固南京上游數府,你們以為如何?”
吳重山認可張煌言這個思路,他之前得到的命令就是將浙軍殘部帶到蕪湖,以浙軍的水師監視上下游清軍動向,並沒有其他命令。而張煌言的這番部署雖說一定程度會削弱蕪湖的守衛力量,但卻能佔領更大的地盤,阻斷浙江方面清軍,要是進展順利,肯定能減輕主力東進的壓力,所以他自是沒有理由反對。
參軍徐允耕、總兵郭法廣他們也沒有意見,張煌言便當場定了下來。眾人起身告辭時,張煌言也覺肚餓,便叫親兵弄些吃的給他,拉著羅綸這個故侄坐下一起吃。正吃著時,親兵卻引一個和尚到來,那和尚卻是之前曾往宣城向張煌言傳遞鄭軍於南京城下大敗訊息的松隱和尚。
聽完松隱和尚所說,張煌言嘆了一聲:“不想延平就這麼走了。”
松隱和尚也是搖頭嘆息,來前他只道張尚書已是窮途末路,不想現在卻是柳暗花明,又重振旗鼓。若鄭王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