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這就是石碌銅礦,根據記載石碌鎮的礦脈表層有大約七八萬噸的銅礦(當然,因為銅礦品位無法和鐵礦相比,所以礦石部分大概有四十萬噸),挖開這些銅礦之後,再挖掉幾米深的石英砂和石膏,下面就滿滿的都是富鐵礦了。
這座中國最大、品位最好的富鐵礦,氧化鐵層厚度最厚的地方足足有400多米——也就是說從地表挖開幾米厚的銅礦和幾米厚的石英砂、石膏之後,下面400多米深都是氧化鐵!
當然,找礦也不是沒有代價的,在三天之內就找到石頭髮綠的地方,代價則是——兩百多個越南奴隸因為叢林中的蚊蟲叮咬疾病傳染,以及放火時火勢控制不當、跋山涉水探路時淹死摔死等種種原因掛了。這條速成之路,是幾百號越南奴隸的命堆出來的。
“殿下,已經找到這處石頭髮綠的礦藏所在了,然後呢?此處煙瘴之地,如今還在正月冬季,我們漢人還能住得下去,若是再過兩個月,逐漸炎熱起來了,可不好受。末將看來,這裡挖出礦來、修好道路起碼也得半年才能初見成效,殿下萬金之軀,還是不要呆在這裡了。”
陳誨這幾日來一直勸說錢惟昱不要親力親為——雖然他知道殿下似乎有一些非常神奇的遠見卓識,找礦看山勢水文比那些堪輿先生都厲害百倍,可是這些終究不是一位郡王該親自過問的,交給普通人哪怕慢上幾個月,也不是不能接受。如今見已經有些成果了,陳誨便少不得再次勸說錢惟昱先見好就收。
“再待半個月吧,這裡萬事草創,殊為不易,二月初天氣在熱一些,咱們便回軍,這裡就交給那些越南人處置,只留下軍隊監視督導便好。”
“那如今還有什麼可做的呢?”
“讓人在這片地方放火燒林,把周邊千頃之地都給燒作白地,然後試著開挖,孤要知道上面的銅礦層和石膏層有多厚,也好規劃開採方案。取出一些礦石樣本,回去也好和沈默沈先生討論鍛冶之法——巨訓,你是不知道,這座石碌鐵礦的礦石成分,和中原的大不相同,使用這裡的礦石冶鐵,工序步驟都可以大為簡化。咱先弄幾船礦石樣品回去,也好先慢慢試驗,這樣採礦和新式冶鐵法門齊頭並進,兩不相誤,豈非美事。”
第278章 開拓者
秦漢六朝時候,採礦這種作業中,對於礦石的挖掘階段,主要是靠物理挖掘——也就是用鋤頭鐵鍬鏟子,把礦石一塊塊砸下來運走。這種勞動生產效率極其低下,按照古籍記載“揮砍二十,僅得片石”。也就是說用鋤頭挖二十下,所得的礦石僅夠一個礦工人力搬運的分量。
隋唐以來,火爆破碎法漸漸開始出現——也就是用原木、稻草等東西堆放在礦區上,然後縱火焚燒,燒盡後用冷水潑,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把表層數尺乃至數米深度的礦石層都崩裂,這樣再挖掘就容易得多,生產效率可以提高七八倍。先秦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時候,因為缺乏鐵器,在對付大石頭的時候,就多用這個辦法破碎。
火爆破碎法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北宋時成書的《方輿勝覽》,但是根據錢惟昱來到這個世界後數年來的觀察,至少江浙一帶已經有不少礦藏用上了這樣的採掘破碎方法,只是還屬於各家自行珍藏的技法,沒有人宣揚傳播罷了。
如今“石碌鎮”這個地方還不存在,石碌鐵礦完全是在一片處在五指山區邊緣丘陵地帶的熱帶雨林中。所以第一步放火燒林、然後潑水軟化礦藏的步驟,便顯得順理成章了。
在錢惟昱的指導下,大火足足燒了一天兩夜,周遭數千頃的山林都被焚燬了,猛烈地冷熱交替,也讓淺表的硫酸銅礦石層變得容易挖掘。在神臂弓和十文字槍威逼的情況下,依靠鋤頭和鐵鍬,數千越南奴隸幾天之內便挖開了兩三處礦坑,約摸直徑二十多丈,深三五丈。最上面兩丈多厚度的,多是泛綠的銅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