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早就運回來,要不是這段時間,忙著採野菜,沒有閒人,只怕早就破土動工。
這還是夾皮溝第一個蓋磚瓦房的,備受村民關注,大夥也都準備瞧瞧咋樣,好的話,他們也準備重新蓋房子。
手裡有了點餘錢,大夥的心思也都活泛起來,而農民最關注的兩件事:一個是土地,另外一個,就是房子。
按照老一輩的說法:買房子置地,從來都是正事兒。
可是問題也隨之出現,要說蓋泥草房,大夥都能跟著搭把手,蓋磚房,那就只能乾瞪眼。
瓦工活和木工活這些,他們是真不會。
就拿壘磚牆來說,要是壘著壘著,壘歪了或者壘倒了,那就成笑話了,所以還得找專業的隊伍。
縣裡那幾個建築公司就不要想了,公家單位,一個個都跟大爺似的,肯定請不動。
最後還是老闆叔給介紹了公社的一個小工程隊:一個姓吳的老師傅,領著倆兒子,組成的一個家庭工程隊,據說手藝不錯。
劉青山拉著老闆叔跑了一趟公社,雙方談妥價錢,就正式開工。
五月六月這倆月,搶在雨季之前,基本上就可以把房子蓋起來。
除了吳家爺仨當瓦工,劉青山還找了不少小工,比如挖地基、和沙泥這些活計,也需要不少人呢。
這個工程不小,一溜五間大房子,另外還有三個雞舍,人少了還真忙不過來。
蓋房子這事,還真是忙活人,不是缺這個就是少那個的,就算是少幾個洋釘,都得劉青山去跑。
把他給忙的,嘴上都差點起火泡。
正所謂越忙越添亂,村裡面也一起忙活起來,預訂的塑膠大棚材料也先後運來,夾皮溝,又開始新一輪的大棚建設。
好在這次換成了鋼骨架,塑膠薄膜也不用再一條條拼接,省了不少人力。
所用的塑膠薄膜依舊是透明的,只有那些準備栽培黑木耳的棚子,再罩上一層黑色的塑膠紗網,遮擋住絕大部分的陽光。
等到棚子起來,王教授那邊也早就把菌種培育出來,木耳段也晾曬得差不多了,可以正式移入大棚。
對於夾皮溝的合作社來說,這是今年最大的專案,所以備受重視。
就連劉青山,都暫時從自家繁忙的蓋房大業中抽身出來,把精力投入到木耳栽培上。
村裡大部分人,也都聚攏到場院這邊。
一架架的木耳段,都被燻得黑糊糊的,這倒不是遭了火災,而是在王教授的指導下,故意用乾草燻過的。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清除木頭段裡面藏匿的一些害蟲,以及自帶的不良雜菌。
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大夥就在王教授和學生們的指導下,開始接種菌種。
先要用電鑽,在木頭段上打孔,橫豎間距適當,基本上是打成梅花樁的形狀。
然後把準備好的菌塊,塞進孔洞裡,洞口用苞米瓤子一塞,一個孔洞的木耳菌種就算種完了。
玉米芯還事先用水泡一下,塞得比較嚴實。
這項工作,以後主要是村裡的婦女來完成,一來勞動強度不大,二來嘛,婦女比較細心,幹這活兒正合適。
旁邊一群大老爺們在那圍觀,嘴裡當然也閒不住。
張杆子也抽空過來瞧熱鬧,看到自家媳婦也往孔洞裡塞菌種,就在旁邊關切地叮囑:
“媳婦,玉米芯的塞子,一定要塞嚴實嘍。”
“放心,塞嚴實了,一點縫兒都沒有。”
王翠花嘴裡答應著,手上還挺麻利。
旁邊大張羅就嘻嘻笑:“杆子你就放心好了,你媳婦有老底兒,肯定不會迷路。”
大夥一陣鬨笑,張杆子新婚之夜迷路的典故,在夾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