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的一些商品之外,還出售國內的一些特產。
改開之後,外匯奇缺,為了出口創匯,就把不少外國人喜愛的瓷器之類的古董,也擺到友誼商店裡邊,出售給外賓。
當時的國內貨幣管理嚴格,外幣是禁制流通的,這樣在八零年,就應運而生出“外匯券”。
外籍人士進入國門,必須把所持的外幣,兌換成外匯券,並在一定範圍內,和人民幣等值使用。
因為使用外匯券,可以買到普通錢買不到的一些緊俏商品,所以當時外匯券很熱。
聽說友誼商店裡賣古董,劉青山也有點心癢癢,不過手裡沒外匯券,而且這副面孔,刷臉也不好使,還是先逛逛委託商店再說吧。
無論是友誼商店還是委託商店,都是時代的產物,以後就慢慢消失或者式微,能逛逛的機會,劉青山還是很珍惜的。
進到店裡,劉青山就是一愣,迎面就看到半新不舊的電視機、收音機。大木頭座鐘啥的,甚至角落裡還支著一輛腳踏車,永久牌的。
說好的古董呢?
老帽兒師叔低聲跟他解釋兩句:“這些才是常見的東西,剩下的老物件兒,得慢慢碰,沒事就來轉轉,指不定哪天就碰上了呢。”
劉青山這才搞明白,看來這營生,還真得像師叔和魯大師他們這樣的人,才能長期做下去。
在商店裡轉一圈,除了幾塊懷錶之外,也就沒有啥能入眼的。
東西倒是都不貴,就像那種很古老的大座鐘,也就十塊八塊的,可是就算買下來放幾十年,升值的空間也非常有限。
“走著,換一家。”
老帽兒師叔又騎著三輪出發,從西城直接轉悠到東城,東單這邊,也有委託商店。
又進去轉了一圈,跟那邊差不多,舊東西不少,可惜沒有收藏價值的古董。
“這東西得碰,急不得的。”
老帽兒師叔看出劉青山似乎有點急切,就安慰他兩句。
道理劉青山也懂,主要是他在首都停留的時間有限,看看能不能親手做成幾筆生意,來個開門紅而已。
“師叔,要不咱們去友誼商店轉轉?”既然那裡肯定有古董,劉青山當然就動了心思。
老帽兒搖搖頭:“去了也沒用,只能在門口轉轉,門兒都進不去。”
劉青山嘴角露出微笑:“不試試怎麼知道?”
一個多小時之後,位於建國門外的首都友誼商店門口,停了一輛三輪車。
車上下來一個西裝革履的年輕人,戴著茶色眼鏡,氣度不凡。
“小山子,你裝華僑,不會被警察抓起來吧。”
車伕老帽兒小聲跟年輕人嘀咕。
“您就把心放肚子了吧。”
劉青山整理一下西裝,抬頭望望,正門上面是“首都友誼商店”六個紅色的大字。
整個商店是四層小樓,這要是放到以後,再普通不過,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國人心目中的聖地,因為在這裡,能買到別處買不到的各種緊俏商品。
門口停著好幾輛小轎車,這個在其它地方,很不多見。
或許是瞧出劉青山氣質不凡,還真有人把他當成歸國華僑了。
一個年輕人裝作不經意地從劉青山身邊路過,嘴裡輕聲詢問:“您好先生,有多餘的外匯券需要換嗎?”
因為外匯券的作用很大,所以當時專門有倒外匯券的。
劉青山搖了搖頭,邁步就往大門裡走,身後還跟著哼哈二將:魯大師和老帽兒。
“您好先生,歡迎光臨,麻煩您出示一下證件。”
門口一箇中年人,嘴裡很客氣地招呼著,不過該履行的手續,還得履行。
劉青山攤攤手,嘴裡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