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墓的主要禮制建築,又稱為陵寢。寢園主要用於祭祀。

一般的王陵都是劈山後用巨石修砌,但梁孝王墓不是這樣。梁孝王墓“斬山作廓,穿石為藏”,工程之浩大、結構之獨特、佈局之對稱,都是罕見的。

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霜,現在來看梁孝王墓,仍然能看出當年的恢宏氣派。梁孝王的寢園基址儲存基本完好,南北長100米,東西寬50米,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主要建築基址有前庭、照壁牆、主殿、配房、天井、寢殿、庖廚等組成。在此建築基址的外圍是一週單面出簷的走廊,再外邊是一圈寢園圍牆。

寢園基址均為青石砌成,主殿前後還保留有青石臺階。整個基址範圍內遍佈著繩紋板瓦、簡瓦的殘片和一些捲雲紋瓦當。基中部分筒瓦的脊上模印有“孝園”二字,說明這是專為梁孝王寢園建設而燒製的。總而言之,梁孝王墓是開鑿得比較早的大型石崖墓,它由墓道、甬道、門道、主室、便房、迴廊等組成,是按照漢代皇帝的墓葬規格來建造的。梁孝王墓以主室為中心,以墓道、甬道為中軸線,把我國傳統的地上建築佈局用於地下。這表明當時的工匠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幾種先進的生產技術:一是積累了豐富的開山採石經驗;二是排水設施非常合理,說明當時對山體的走向、山水的流向有了足夠的認識;三是墓室南北對稱,每個墓室四壁垂直、室角為直角,說明工匠們已經有較先進的測繪技術和測量工具。

就我國目前發掘的古墓當中,屬於王侯級別的寢園建築還是十分少見的。梁孝王墓寢園建築基址的發現,對研究古代王宮建築佈局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曹操派兵首盜梁王墓葬在三國爭霸初期,曹操的勢力範圍仍然很小。有些時候,打下的城池往往還沒來得及休整,就已經換了新的主人。地盤“朝秦暮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誰都不知道自己能在佔領的地盤上盤踞多久。於是,打下的城池經常被洗劫一空。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很難實現休養生息的目的。軍閥混戰使曹操的大軍無法長時間休整,也使流離失所的農民看到春種卻等不到秋收。這好比剛剛做好的一鍋飯,轉眼間卻變成了別人的盤中餐。於是,在短時間內籌到軍餉成了諸侯們四處殺伐攻戰的先決條件。為了解決自己的糧餉問題,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盜墓這個古老的行當上。眾所周知,西漢中期,經歷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的繁榮使得當時厚葬成風。這也就為曹操偷墳掘墓,盜取金銀財寶以充軍餉提供了條件。“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類專司盜墓的官職在曹操的軍隊裡便應運而生。

按常理來說,這不是一個光彩的行當,但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胸懷天下的曹孟德,只要軍隊能吃上飯、打勝仗,哪裡還在乎背上罵名。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更為確切的記錄是,當時袁紹手下的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為袁紹攻伐曹操前釋出的檄文中說:“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篇文字成為古今檄文的名篇。

據說正犯頭風病的曹操看後,驚出了一身冷汗,頭立刻就不疼了。根據陳琳的這篇檄文,曹操盜的應該是位於永城芒碭山的漢梁孝王墓群。三國時代曹操的兵卒,應該是第一批走進漢梁王墓葬的盜墓者。漢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盜墓賊就算找到墓葬的準確方位,也很難進入墓室。為了取得墓葬裡的寶物,曹操動用了龐大的軍事力量。但即便如此,進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們要一錘錘地鑿,一點點地清理。

陳琳在檄文中具體描繪了曹操親自指揮將士盜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說:“(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