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4部分

老成穩重,有著極大的不同。除了有點狂妄衝動之外,此人真可謂江湖好漢,綠林豪俠!

可惜在這部故事中死的早,令人扼腕嘆息。

相比於《三俠五義》,金庸的小說大多數是以兒女情長之事為主線,將時代背景慢慢的交代出來,兩者的不同點,只是金庸書中多了些俠骨柔情,文筆倒是細膩多了,但還是有評書故事的影子在裡面。

所以真要是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得從老的劍俠評書說起才是。

在臺下喝茶聽書之人不斷的喝彩聲中,一個道士從茶館門口走了進來。

此人身穿灰色道袍,鼻若懸膽,面如冠玉,留著常常的鬍鬚。光頭無冠,挽著道髻,腰繫絲絛,打著綁腿,背後竟然還揹著一把拂塵,看來是一位走江湖的遊方道士。

看到這位道人的穿著打扮,李飛就眉頭一皺。這種打扮出家人一般都是真正信徒,四處遊走,傳道救人,是很純粹的宗教人士,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是信仰虔誠之輩,容不得半點對自己信仰不利的東西。

而且看此人行走之間,龍行虎步,極有氣勢,雙腳落地之時卻是點塵不驚,分明有一身上好的功夫。

此人不顧周圍人的指指點點,徑直走到正在說書的王智方面前,將拂塵搭在一邊手臂上,單掌豎起,低頭行禮:“無上太乙天尊在上,王居士,貧道有禮了!”

王智方急忙停講,低頭還禮:“前輩有什麼教導?”

道士笑道:“還是昨日之事,不知道王居士考慮的如何?”

王智方道:“這評書是我老師傳授給我的,若是想有所改動,還得家師點頭才行!”

道人不悅道:“昨日說的好好的,既然要你老師點頭,那麼今天就讓他前來,好讓貧道和他商議此事,今天怎麼不見你的老師在臺前等候?”

這道人說話有點拽文,讓人聽著有點好笑。但是口氣卻是大的很,給人一種頤指氣使,俯看眾生的感覺。似乎他要想跟人談話,已經給了別人很大面子,倨傲非常。

聽他的語氣,既然他要跟王智方的老師商談,那麼王智方的老師就必須再此恭候才是,聽得謝夫之和劉小璐直撇嘴。

臺下聽書的人見到莫名其妙的走來一個道人,纏著王智方不放,都有點來氣,他們聽書聽的好好的,現在突然被人打岔,而且看這個情形,這個道人好像還是找王智方麻煩的,這下子可就不客氣了。

有人叫道:“哪裡來的牛鼻子?我們聽書聽的好好的,你來打什麼岔?趕快走人!”

還有人道:“小王老師,這個道人是不是找你麻煩的?他奶奶的,找事找到唐城來了!要不要把他轟走?”

王智方搖手道:“沒什麼事情,只是有點小事而已,謝謝大家關心!”

那道人聽到有人喊他牛鼻子,臉上青氣一閃,隨後對王智方笑道:“王居士,你看,要不是你的評書,哪有人會罵我們道人為‘牛鼻子’?”

原來在《隋唐演義》尚未面世之前,世上對於道人與和尚的責罵之言很少,因為大家生活中基本上很少見到道士和尚,更不用說和他們起衝突了,所以怎麼罵和尚道士也就無從得知。但是自從《隋唐演義》這部書面世之後,再加上王智方的評書聯播在整個大**行,書裡面對於道人和僧人的辱罵之言開始在民眾中盛行。比如罵道人為“牛鼻子”,罵和尚為“禿驢”,這種罵人的口頭語突然之前就被全國人知道了。

有些家住在寺院或者道觀旁的孩子,正是調皮搗蛋的年齡,見到道士或者和尚,就遠遠的開始喊“牛鼻子老道”或者“禿驢”,使得有些出家人很難堪。所謂童言無忌,對這些調皮孩子,他們打也不是,罵也不是。一腔怒火無處發洩之下,就有人將問題推到評書《隋唐演義》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