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區域。中國作為國名的簡稱,則是辛亥革命後才有的。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一詞便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了。
“巾幗”一詞的來歷
“巾幗英雄”往往指為國為民不畏艱險而英勇奮鬥的女豪傑,表示對婦女的一種尊稱。“巾幗”一詞最早見於《晉書?宣帝紀》,其最初並不是指代女豪傑的意思,而僅僅指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
在我國古代,巾幗的種類非常多,顏色也不一而足。頭巾一般選用高階的絲織品製成,髮飾品上面綴有一些珍貴的翡翠和瑪瑙。正因為巾幗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價格昂貴。所以,後人把婦女尊稱為“巾幗”。
“足下”一詞來源於何處?
“足下”一詞是對朋友的一種贊稱,可是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呢?這一雅號,最早源於晉文公對介之推的稱呼。
春秋時期,晉獻公昏庸無道,害得太子申生委屈自盡。小兒子重耳因不堪國內的混亂局勢被迫流亡國外。重耳帶著忠於他的介之推等幾個臣子準備逃到衛國,但是到了衛國之後,人家根本不接待他們。他們只好再流亡齊國。但是衛國和齊國之間有著很遠的距離要走。他們一行人一連好幾天都找不到吃的和住處。為了保證重耳有力氣走到齊國,介之推竟然忍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湯給重耳吃。他們歷盡艱辛,終於到了齊國,在齊桓公的支援下,重耳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但是一切穩定下來之後,曾經有恩於重耳的介之推卻躲進深山不出來,不願接受封賞。重耳為逼他出山來受祿,於是便放了一把火把山燒了,當然,他給介之推留了條後山小道。但是事情並沒有像重耳所設想的那樣,介之推緊抱一棵大樹活活被燒死了。介之推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自己的心志。
重耳流著眼淚埋葬了介之推,用介之推抱過的那顆大樹做了一雙木屐,懷念他的割股之功,常常俯看腳上木屐道:“悲乎足下!”
自此,人們開始稱呼好友為“足下”,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七十歲為什麼被稱為“古稀”?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在《曲江二首》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就是人生苦短,自古以來能活到七十歲十分稀少。“古稀”其實就是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的含義。杜甫的這首詩就是把古稀看做七十歲的最早記錄。
後來到了明朝,著名書畫家唐寅讀了杜甫的這首詩後,感慨自己已活過了“古稀”,便填了一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唐伯虎自己雖然已經活了七十多歲,仍在感慨人生苦短。
我們認真核對史書會發現,明朝以前的“古稀”老人,確實稀少得很!知名人士超過七十歲的更是寥寥無幾。但是,到了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由於社會不斷進步,人的壽命長了很多。仍以名家為例,不僅唐寅已超過古稀,羅貫中(《三國演義》作者)、吳承恩(《西遊記》作者)、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言”作者)、鄭板橋(著名書畫名家,揚州八怪之一)等人,年齡均超過了七十。
現代社會中,活到七十歲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但是這句話仍在流傳,只是語境有所變化罷了。
名詞雜談(9)
“塗鴉”一詞的由來
我們平時經常會在牆上看到“塗鴉”,你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它的出現又有什麼典故呢?
“塗鴉”一詞本是用來比喻書法拙劣的。其詞出於唐代詩人盧仝調侃其子的詩句中。《玉川子集?雲添丁》中講了一個故事:作者盧仝有一子名叫添丁,他在小時候很喜歡塗抹詩書,經常把盧仝的書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