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改變軍制的宋軍,儘管人數精減了不少。可相應的待遇,跟相應的訓練都提升了許多。一些貧寒百姓家的子弟,想出人頭地,從軍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伴隨著趙孝錫親自走路。帶著這些傷殘榮歸的將士進城,那山呼的萬歲之聲便沒斷過。最近這段時間,大宋也因為大勝遼國的事情。可謂陷入一片歡騰的氣氛之中。
就算有所準備的西夏跟吐蕃,面對這場大宋舉國歡騰的大勝,也覺得非常意外跟震驚。相比西夏顯得長鬆一口氣,覺得他們最終站對了隊伍。
吐蕃方面,則真心覺得雪上加霜。面對大理跟大宋邊軍,越發高漲計程車氣。他們計程車氣則越發的低迷。很多人都覺得,中原又出現一個諸番敬服的大唐王朝了。
吞併了大遼的大宋。如今實力無疑最為強大。如果他們再有軍事動作,目標在吐蕃國君臣看來,除了他們根本沒有第二個。西夏同樣心有忐忑,不知趙孝錫會如何對待他們。
西夏能建國,更多也是佔據了水美莫肥的河西平原。對於這塊寶地,只怕大宋也不可能拱手讓人。如果大宋來襲,他們又應該做何選擇呢?
總之,在趙孝錫大宴群臣跟有功將領,犒賞眾軍將士的時候。這些番邦諸國的皇帝,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迫。就連勉強保留下來的高麗,同樣覺得膽戰心驚。
原本還覺得,欠的銀子能拖便拖。現在看起來,想讓大宋找不到吞併他們的藉口,這筆賠償銀還是儘早償還。可怎麼儘早償還呢?
為了保證國統,高麗的皇帝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提高稅賦。實在不行,就是找一些國內的肥羊,做出抄家滅族的事情,儘快籌備這筆銀子還債。
卻不知道,這種事情正是趙孝錫希望看到的。假以時日,這個高麗王朝,不用大宋派兵都會自動滅亡。等高麗王朝覆滅,大宋再順勢平亂將其吞下。
在很多人覺得,士氣正旺的大宋,應該會再次興兵。攻打前番拉攏大遼,意圖抗拒大宋的吐蕃時。趙孝錫卻下旨,撤回佈置在吐蕃邊境的部隊。
這樣的舉動,別說大宋的百姓看不明白,那怕吐蕃的百姓同樣看不明白。可趙孝錫根本沒想過,需要他們想明白,撤軍更多也是出於國內建設考慮。
此次徵遼之戰勝利,大宋自然民心凝聚,軍心民心都高漲。可趙孝錫清楚,好戰必亡的道理。眼下朝廷更多的,還是要整頓民生,恢復戰區的破爛不堪的局面。
管理這麼大一個國家,跟管理瓊州還有琉球不同。存在於大宋的南北貧富差距,讓趙孝錫同樣清楚,北方之所以貧窮,更多也是飽受戰亂與威脅。
那怕大宋立都北方,除了皇城周邊諸城,百姓的日子好過一些。其它邊境地區的百姓,生活過的可謂苦不堪言。不治理一下,何談明君二字呢?
大遼滅了,那位未來金朝的開國皇帝被砍了。壓抑在趙孝錫心頭,那擔心的亡國之禍,也算告一段落。現在他要做的,便是帶領大宋走向富興強盛。
大批邊軍轉變成屯邊軍,參與訓練的同時,也開始建設邊疆。針對這些邊軍將士駐守邊關,趙孝錫同樣給予大力的資金扶持,遷居關內百姓赴邊開墾。
與此同時,趙孝錫的民族融合政策,也開始在大宋管轄下的疆域中展開。在琉球跟瓊州推廣的漢語拼音,隨著一批批書生,開始陸續開赴邊境教書育人。
為了讓這些年青書生,甘願遠赴邊陲傳授大宋文化,趙孝錫特意制定。類似後世,支邊教學的獎勵措施。這種獎勵,將體現在他們將來考取功名時。
如果同樣中到進士榜,參加過支邊育人的書生,將優先安排官職上任。這便意味著,將來想在朝廷開科取仕中佔的先機,參加這種至少兩年一次的支邊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趙孝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