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咋兒山外的人都進山了呢。在驚詫之餘,那些本就準備去朝拜的婦女婆娘們,立時撕下拿捏了半晌兒的麵皮,急慌慌地加入到朝拜行列,一齊向高峻陡峭的北山頂進發。又如一條山洪暴洩的河床。洶湧的人流咆哮著,翻滾著,震懾著,沖刷著,捲起了更多原本在岸邊觀望看景的人們,一齊匯入這股激流。慌亂地跟隨著,盲從著,又身不由己地席捲而去,奔向北山,奔向既熟悉又陌生的山頂平坎。於是,河床被衝擊得日漸寬大,人流也日漸洶湧,其神奇的威力自是愈發強大。由此,又進一步引來更洶湧的人流,沖刷著更寬大的河床,散發出更神奇的威力。
第五章 四季飛歌
北山陡峭難行。就連慣常走山路的村人,平日裡只要沒有特別的事情,都不願去攀爬。因而,山坡上草木叢生,沒有一條像樣的通往山頂的路徑。而今,卻大不相同了。站在山腳下,伸長了脖子望上去,竟有幾條被硬生生踩踏出的羊腸小道,猶如帶子般彎彎曲曲地盤繞而上,直通高高的峰頂。山道上時而閃現著攀爬朝拜者的身影,並夾雜著呼朋引伴的喊叫聲。如同鑽天的鷂鷹,揮動幾下翅膀,丟落幾聲鳥鳴,又悄然隱沒在崇山峻嶺裡,不見了一絲蹤影。
山腳下集聚著一些人,都是些望山興嘆的人們。他們多數是些體弱多病或本就常年臥床不起的老人,上不得山,拜不得仙,心裡又虔誠得要命。非要禱告禱告,讓仙兒知曉自己的苦楚,好伸出神奇的手,施展出神奇的法力,剔除自己身上的病灶毒瘤。也不知是那位放出的風聲,說年老體弱的人,可以不必親自上山。只要在山下神龕旁屏息靜氣地禱告揖拜,讓那些身強體壯的兒孫們上山敬拜,照樣能得到仙兒的相助。於是,那座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早已陳舊了的神龕,又重新煥發出了青春和活力。神龕上被一塊嶄新的紅棉布裹著,神位上的字跡雖有模糊,但陳舊的香爐裡卻插滿了供香。煙跡盤旋升空,隨陣陣微風繚繞撕纏,於神龕上方虛無之處隱然散去。神龕的四周,恭恭敬敬地跪著些蒼頭華髮體虛氣喘的人們。他們嘴裡“喃喃”地叨咕著,又不停地對了神龕作揖磕頭。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真誠,那麼令人感動。焦渴的眼神裡流露出熱熱地奢望,齊齊地搭在了神龕裡那塊小小的木牌位上。
北山峰頂海拔為六百三十九米。這是鍾兒在整理這段山村歷史時,特意跑到縣府史志辦公室裡找到的準確資料。而且,為了親身體驗一下當時人們爬山時的感受,他再一次順著當年踩出的依稀可辨的山徑,直登峰頂。其時,他早已累得癱倒在地上爬不起來。感嘆著自己一直以來的養尊處優,徹底寵壞了原本強壯的身體。
當年的人們卻並不覺得累。他們懷揣著祈望與熱盼,在別人的鼓舞帶動下,攀樹扯枝,奮起直上,揮汗如雨,張口氣喘地向陡峭的山峰爬去。快到山頂的地方,樹木漸漸稀少起來。只有茂密的紅草在“呼呼”的山風中搖擺舞動,似在迎接著遠道而來的稀客們。
山頂上有一大塊平坦肥沃的土地,同樣瘋長著半人深的荒草。地塊中間有一眼山泉,泉水清澈見底,並有幾隻瘦小的青蛙在水中漫遊。山泉的不遠處,佇立著一截有兩人多高的黑黢黢樹樁子,被人用一塊床單大小的紅布纏裹著樹頭。樹身旁,果真有一叢新枝條,從樹墩下抽出,茁壯地生長著。
仙人的道場就設在這裡。
前來敬奉禱告的人,要先在樹樁子前俯身下拜。從籃子裡取出碗筷紅布等物件,把碗內擦得乾乾淨淨後,再平穩地放到滿是土砂草屑的山地上。要把紅筷子搭在碗沿邊,就把那塊嶄新的紅棉布嚴嚴實實地覆蓋在碗口上。安置好了後,來人就可以跪在地上,集中心念,認認真真地念叨著自己的要求心願。唸叨一會兒後,就微微掀起紅布一角,小心仔細地檢視碗底上有沒有什麼東西。若是有了,不管是泥土沙粒,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