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牽動學校”。這樣的補充是必要的,因為他們自己在此以前就已經參與了政治,而且不是一般地參與,而是自覺地、主動地掀起一股“政潮”,這就是1922年胡適等創辦政治、思想、文化刊物《努力週刊》,並且在上面發表了《我們的政治主張》。署名者中標明北大身份的佔68.75%,其中有北大校長蔡元培、教務長鬍適、圖書館館長李大釗等;除了人文學者外,相當多的是社會科學學者,而且大都有歐美留學的背景;因此,《我們的政治主張》可以看作是北京大學歐美派知識分子的政治宣言,其引人注目之處即在於提出了“政治改革”的目標。由提倡思想改革轉而強調政治改革,這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的胡適,自然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這表明,胡適並不滿足於做“學閥”,他更願意充當指導國家政治的“國師”。正是這個“國師情結”,成了胡適不斷地宣稱“不談政治”,進而反對青年學生干預政治,而自己終於免不了談政治,進而實踐政治的內在的思想與心理的動因:真正熱衷於政治的,其實正是胡適自己。胡適等政治改革主張的核心,就是提倡“好政府主義”。這可以說是貫穿胡適一生的政治目標。其要點有二。首先是強調“政府(國家)”的地位與作用,強調“政府是有組織的公共的權力。權力為力的一種,要做一事,必須有力”。《好政府主義》,《胡適文集》卷12《胡適演講集》,頁716。胡適在1922年所寫的《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最後一節“五十年的政治哲學的趨勢”裡談到了“從放任主義到干預主義”的發展,也是強調國家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全面干涉。胡適認為“干涉主義”可能會引起誤會,因此可以稱為“政治的工具主義”,即“現代政治的問題不是如何限制政府的許可權的問題,乃是如何運用這個重要工具來謀最大多數的福利的問題”。《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胡適文集》卷3《胡適文存》2集,頁308—310。胡適等因此提倡一種“有計劃的政治”《我們的政治主張》,《胡適文集》卷3《胡適文存》2集,頁329。,要求把人民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都納入到國家的統一“計劃”中去。1928年胡適訪問蘇聯,曾對蘇聯式的“有理想,有計劃,有方法的大政治試驗”表示“心悅誠服”,這並不是偶然的;胡適甚至還提出了一個“新自由主義”或“自由的社會主義”的概念。《歐遊道中寄書》,《胡適文集》卷4《胡適文存》3集,頁42—43,頁47。胡適晚年對此有一個反省,提出“一切計劃經濟都是與自由不兩立的,都是反自由的”,《從〈到奴役之路〉說起》,《胡適文集》卷12《胡適演講集》,頁831—832。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8)
胡適提倡“強有力的政府”的“計劃政治”,其背後是一箇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模式,即是依靠國家強權和強有力的政治領袖,實行社會總動員與高度的組織化,以集中全國人力物力,實現現代化。這一思路是貫穿二十世紀的:最初的洋務運動與戌戍政變就是企圖透過清王朝內部的變革,重振皇權的權威,或建立光緒皇帝的個人權威,使國家逐漸走向現代化道路。但腐敗不堪的滿清政府已無重振皇威的可能,這才有了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革命勝利後的混亂,又使一部分知識分子不惜支援袁世凱稱帝來重建權威。但袁世凱的復辟——實行個人獨裁,以孔教為國教,強化思想控制,打破了“權威立國”的幻想,人們開始尋找實現現代化的新思路,這才有了蔡元培的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試圖依靠知識與知識分子自身的力量,透過思想啟蒙,喚起國人的自覺,自下而上地進行中國社會的變革。現在胡適等人提出的“好政府主義”實際上正是要回到依靠國家強權實現現代化的這條道路上來。而魯迅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提出了他的質疑;他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