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命名為盛義堂和盛德堂,鄭福和鄭壽在這幾年中勤勤懇懇,也算是德高望重出任兩家商行的大掌櫃,各個作坊的管事由他們提名,趙檉審查同意後任命,下邊的班頭由他們自己負責安排選任;王府由三位管事減為一名管事,依然由鄭祿擔任,管理府中的各個司房;內府由見喜接管,負責內府的一應工作,大總管黃經臣依然負責全府的管理,但他主要精力是放在京城和宮中,協調探聽各方的訊息,酒店、商隊和坻店都歸在他的名下,實際上卻由情報總管順子負責。
工坊中的軍工作坊和玻璃作坊、散在各個地方的酒樓、坻店這些還見不得光的企業都劃由內府管理,知道這個的人本來就不多,三個商隊也一直是獨立運營,劃出來順理成章;馬場因為是初建,暫時也由府中派人管理,他們的收入和所需經費均由內府劃撥。
人員調整完畢,趙檉又適時和各位大小京裡開會研究出一套符合實際的管理制度,年後推出一系列的崗位責任制,工薪管理制度,獎懲制度,讓從上到下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應該去怎麼做,遇到突事件如何去處理,而不要事事都經請示,那樣即使自己不在也不至於亂成一鍋粥。他這一折騰好多人都沒有過好年,當然也有人對調整持不同意見,找出各種不合時宜,但趙檉不為所動,強勢推行,堅決撤換辦事不力的人員。經過整頓,王府上下面貌一新,很多人離開了王府,加入了各商行,也有些人被安排到了王府當了‘白領’。
接下來趙檉又辦了件‘好事’,他捐資建立了一所義學,專門招收自己莊子裡的貧寒子弟入學學習。其實宋朝的教育體制經過三次大的變革,已經形成中央官學,地方官學組成的完善體系,開設傳授各種專門知識和技藝的武學、律學、醫學、算學、書學和畫學各種專科學校。崇寧興學時,蔡京把三舍法擴大實施於地方官學,使之成為遍及所有官學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地方諸路設學官,提舉學事司,國家頒置學田作為地方學校的固定經費,並在地方設定武學和醫學。
宋代州縣學、書院雖盛,官學系統中也均置有小學或社學,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但是好經也有念歪的時候,官立小學興廢無度,能進入州縣學、書院學習的人畢竟是少數,實際上承擔教育兒童的教育組織,則是私人設立的學塾。
趙檉想自己辦學也是出於無奈,他曾經想從自己的親信人中挑選出些可造之才送到官學中學習,那樣他們不但可以接受正規的教育,自己可以省去許多麻煩,可是他一瞭解事情卻不是那麼簡單。
官學學生入學要有一定資格和手續的,入律學者,一為命官,一為舉人,舉人須得命官二人保任;武學,凡使臣、門蔭子弟、庶民,有京官保任,人材弓馬合格,方能入學;算學生徒入學資格分命官與庶人兩種,畫學生徒亦分士流與雜流,分齋教育。宗學宮學那是給宗室子孫的貴胄學校,外人更沒戲。而作為特殊學校的四門學和廣文館,是為士子準備參加科舉考試而設立的預備學校,四門學招收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學生。這些學校不但設定了這些高門檻,名額更是有限,趙檉最想進的武學,每期只招百人,三年才招一回,他想塞進去個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現在王府籌建學校,生源和教師都不是大問題,自己幾個莊子中人口近萬,其中年紀適齡的少年不在少數,而應聘為家館、學館教師及自設學館授徒,是宋代貧窮士人取得生活經費及複習應舉的重要途徑,也是被貶或居喪守制官員經常進行的活動,他只要從中選優聘任即可,反正他也不指望學生們都去考狀元。
趙檉當務之急是建立一支以火器為主的新型軍隊,那就不但需要有一批有知識的軍官隊伍,還需要軍需後勤,醫療衛生等各種專業人才,代培的道路走不通,只好自己想辦法了。他打算採用少年軍校的方式,在他們學習文化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