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去了南洋。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南洋又不是什麼很遙遠的地方,速度快的話,來回也就是半年的時間。要是速度慢一點,來回一年也足夠了。
張準頭痛的補上一句:“他什麼時候回來,我還真是不知道啊!”,孫維娜無所謂的說道:“沒關係,我等他回來!”,說罷,就拿著珍妮紡紗機的圖紙,輕飄飄的走了。
張準一個人在後面大皺眉頭。
這個麻煩事,要怎麼樣才能完美的解決呢?
'。。'
(如果章節有錯誤,請向我們報告)
第746章 剿賊,剿賊,剿的到底是哪個賊?
第746章剿賊,剿賊,剿的到底是哪個賊?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
張準在大都督府忙碌的時候,有一個人,同樣在忙碌不停。這個人,就是備受崇禎重視的楊嗣昌。接替盧象升擔任五省總理的他,最近將自己的行轅,搬到了保定府裡面,引起了不少有心人的關注。
按照古老風俗,四月初五是清明節,是一個上墳的節日。保定家家戶戶,天色不明就焚燒冥鏹、紙錢和紙剪的寒衣。城內城外,這兒那兒,不時發出來悲哀哭聲。韃子第三次入寇,著實是殺了不少人,保定府周圍,有不少人遇難。加上前兩次入寇死了親人的,就更加的多了。特別是那些躲入城中的難民,清明節日,也不能回家拜祭祖先,悲從中來,更是放聲大哭。一時間,城內哭聲震天。
但是總督行轅附近,前後左右的街巷非常肅靜。自從楊嗣昌到了保定,這一帶就佈滿崗哨,不許閒人逗留,也不許有叫賣聲音。今天因為要召開軍事會議,更加戒備森嚴,實行靜街,斷絕行人往來。那些靠近行轅的居民,要出城掃墓的只好走後門悄悄出去。想在家中哭奠的,也不敢放聲大哭。
轅門外,官兵如林,明盔亮甲,刀槍劍戟在平明的薄霧中閃著寒光。一對五六丈高的大旗杆上懸掛著兩面杏黃大旗,左邊的繡著“鹽梅上將”,右邊的繡著“三軍督司”,這都是在一天一夜的時間中由裁縫們趕製成的。
另外,轅門外還豎立著兩行旗,每行五面,相對成偶,杆高一丈三尺,旗方七尺,一律是火焰形杏黃旗邊,而旗心是按照五方顏色。每一面旗中心繡一隻飛虎,按照所謂五行相生的道理規定顏色。例如代表東方的旗幟是青色,而中間的飛虎則繡為紅色,代表南方的則是紅旗黃飛虎,如此類推。這十面旗幟名叫飛虎旗,是總督行轅的門旗。
這一條街道已經斷絕百姓通行,連文武官員的馬匹,也都得離轅門左右十丈以外的地方停下,然後步行過來。這樣做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增加總督大人的威嚴而已。明朝的高階文官,都特別喜歡這樣的做派,否則,很難震住那些驕兵悍將。
“咚”
“咚”
“咚”
三聲炮響,轅門大開。
從轅門到大堂,是深深的兩進大院,中間一道二門。二門外站著八個衛士。從二門裡到大堂階下,寬闊的石鋪雨路兩旁也站著兩行侍衛。兩進院子裡插著許多面顏色不同、形式各別的軍旗,按照五行方位和二十八宿的神話繡著彩色圖案。
二門外石階下,緊靠著左邊的一尊石獅子旁樹了一面巨大的、用墨綠貢緞製成的中軍坐纛,鑲著白綾火焰形的邊。旗杆上杏黃纓子有五尺長,上有纓頭,滿綴珠絡為飾。纓頭上露出銀槍。大纛的中心用紅色繡出太極圖,八卦圍繞,外邊是鬥心等等星宿。
大堂名叫白虎堂,臺階下豎兩面七尺長的豹尾旗,旗杆頭是一把利刃。這是軍機重地的標誌。門外豎了這種旗子,大小官員非有主將號令不許擅自人內,違者拿辦。要是遇到那些嚴肅的主帥,當場拿下,當場斬首,當場呈上首級,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