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古蘭經》。稍後,紙張也開始用於書寫其他領域的著作。
*教的誕生之地*,本來在文化上程度低於周邊國家。正因如此,才能迅速吸收外來文化。數學、醫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哲學,等等,所有學問的著作都被譯成*語。世人所謂的“薩拉森文化”,指的就是這種百花齊放的狀態。
西諺雲:“光自東方來。”
歐洲的文化傳統曾因日耳曼人的破壞而一度中斷。在近世歐洲,甚至希臘和羅馬文化都不是直接繼承的。得益於“薩拉森文化”的吸收保留,才填補了文化上的空白。因這段歷史,才有了“光自東方來”的說法。
在這個事例中,紙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本不該發生的怛邏斯之戰,推動的是一股偉大得超乎當事者想象的文化波瀾。
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新造的詞——“絲綢之路”極為有名。的確,絲綢是一種值得冒險、有利可圖的商品,所以人們在西域開拓了通道。然而除了絲綢之外,玻璃、玉石等物資,以及佛教這樣的信仰和思想也透過這條通道得以傳播。另外,還有一項意義重大卻很少為人們所論及的紙,也是透過這條通道傳播的。與其說是紙本身,不如說是造紙術更為恰當。普通人對此知之甚少,所以我想在此把前後經過做個簡單的介紹。
在怛邏斯之戰被俘的唐人中,工匠並非只有製紙工。
這些俘虜也有人在大約十年後經海路平安返回。此人名叫杜環,出身於京兆名門,當初應是軍中的高階軍官。
宰相杜佑曾提及杜環是自己的族子,想必是遠房侄子之類。杜環回國時搭乘的是商人的便船,一定是有權勢的親屬透過來到長安的使節出錢出力,為他的返回打通了關節。
杜環回國後,把自己的經歷寫在一本名為《經行記》的書中,可惜此書已經失傳。慶幸的是,在杜佑編撰的《通典》(一種百科辭典)中,部分引用了《經行記》,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得以留存至今。
據《經行記》記載,當時在亞俱羅(阿拔斯王朝初期的首都庫法)居住著唐朝的織工、金銀工匠、畫工等,他們很可能就是怛邏斯之戰的俘虜。只有像杜環那樣出身望族的少數人得以回國,工匠們多是平民出身計程車兵,只能在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異域終其一生。
十 怛邏斯之戰與造紙術的西傳(17)
當然*教地區早已擁有機織、金銀加工以及繪畫等技術,但中國式的工藝特別受珍視。雖不像濾紙技術那樣具有重大意義,但從東西文明交流的角度來看,濾紙工匠之外的技工俘虜的存在也不應該被遺忘。
不但是技術和工藝,透過這些工匠,唐朝的實際情況也在*教地區流傳開來,這對兩地的相互理解應該也有一定的貢獻。另一方面,杜環回國之後,唐朝開始對大食的情況有了相當具體的瞭解。杜環尤其對大食女子服飾清潔、舉止端莊印象深刻。透過杜環的著作,唐朝人也得以瞭解大食女性外出時必定遮住面龐,每天要做五次禮拜等風俗。
順便提一句,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也出身於杜環所屬的杜氏家族。
相對於造紙術傳播這樣的大事,杜環的生還以及他的著作只能算一個小插曲而已。或者應該說,怛邏斯之戰本身也只是個小插曲。
那麼,怛邏斯之戰的主人公後來的命運如何呢?
“紙”這座令人矚目的高峰立足於無數的小插曲之上,所以我們也不能忽略了怛邏斯之戰的主人公的故事。
如前所述,敗軍之將高麗人高仙芝將軍並沒有被追究責任。軍中的監軍是直屬於皇帝的監督官員,專門負責向朝廷報告有關戰事的真實情況。怛邏斯戰敗起因於突厥系的葛邏祿部族的倒戈,或許監軍因此將之判定為無法抗拒的意外事件。
怛邏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