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中有倭人傳卻無西域傳,大概是因為那條名為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因戰亂而阻塞。住在中國的西域人被斷絕了回鄉之路,其中一定有相當一部分人身不由己地受到漢化。而身為佛教徒的西域人的漢化,同時也意味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滲透。
在三國以後群雄割據的時代,佛教在中國各地的傳播愈加廣泛。各路英雄之中,有的人為祈願勝利而把佛僧當作法師並讓其與軍隊同行。
隨著佛教的推廣,對於西域僧人教授的有關佛教的初淺知識,有人開始感到不滿足。各式各樣的疑問隨之產生,卻無人能夠解答。
——去佛教的發源地印度,解明佛法的奧妙。
出現這樣想法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從中國到印度的路途遙遠且艱險。為探求佛法,一些不畏險阻的勇者毅然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旅程。
他們是求法僧。
唐代的義淨(635—713)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兩卷共收錄有五十六位求法僧的傳記,名列其中的這五十六人只是當時求法僧中的一部分。
說到求法僧,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三藏法師玄奘。這大概要歸功於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小說《西遊記》,加之玄奘的著述留存至今,使我們得以瞭解當時的途中見聞。
寫下游記的求法僧不在少數,留存下來的卻少之又少。有的書名記錄在別的書中,實物卻早已佚失,這樣的事例極多。應該說得以留存的是得天獨厚的著作,而其作者也是得天獨厚的。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幸運兒。
自著遊記有幸留存的求法僧,玄奘之前有法顯,之後有義淨。
法顯常常被拿來與玄奘作比較。同是歷盡艱險到達天竺,居住多年後回到中國,但兩者相反之處其實更明顯。兩人都從長安出發,法顯出發的時間是399年,玄奘是629年,其間相隔整整230年。出發時法顯六十四歲,玄奘二十七歲(關於兩者的出生年代有各種說法,但諸說相差不過兩三年)。對我來說,兩人出發時的年齡差距最值得關注。
玄奘於太宗貞觀三年(620)踏上旅途,時值初唐興盛時期。自隋朝統一中國之後,時間剛過去四十年,正是天下太平之時。繁花似錦的時局之下,不,應當說就像被生機勃勃的時代潮流推動之下,年僅二十七歲的玄奘從長安啟程了。
法顯上路的時候,正當五胡十六國大分裂的時代。長安城中幾易其主,從前秦到西燕再到後秦,時局如走馬燈一般變幻不定,這些政權分別是由氐人、匈奴、羌人等非漢族建立的。遍地是弱肉強食的景象,絕非國泰民安的和平年代。在如此動盪不安的時代條件下,年屆六十四歲的法顯拖著年邁的身軀踏上了旅途。
玄奘於十六年後,法顯於十三年後回到中國。即便時間過去了十六年,玄奘也才四十多歲,正當身強力壯的時候。與之相比,法顯已是年近八十的老翁。 txt小說上傳分享
四 求法僧:踐流沙之漫漫(3)
法顯的天竺之行給我們帶來的是無比的勇氣。他以六十四歲高齡穿過西域大沙漠,翻越酷寒的大雪山前往天竺,這果敢的行為絕不是懦弱之徒能夠做到的。法顯的事蹟尤其能激勵那些已屆老年或將屆老年的人。
敦煌位於前往西域的入口處,但法顯從長安出發後沒有徑直前往那裡。身在亂世,不得不迴避紛爭之地,路費也只能依靠佈施籌措。他的前進路線因此變得迂迴曲折。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戰亂無止無休。法顯出發的第二年,正是“好太王碑”所記的十年庚子,即高句麗派遣五萬軍隊救援新羅的那一年。
法顯有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個夥伴,他們從長安出發起就與法顯一路同行。在張掖又加入了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五人;從於闐開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