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離開長安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627年,另一說是629年。他抵達于闐是在644年,其間經過十多年,時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高昌國已被納入了唐朝版圖。玄奘在印度的留學成果豐碩,成功帶回了大量經文,唐朝佛教界對他的歸來一定滿懷著期待。皇帝想必也是龍顏大悅,十多年前的非法出境已不成其為問題了,但玄奘覺得對當年違反國法的行為仍需表示一番歉意。
玄奘的上表文先從西行的動機說起,話說佛教傳到東方,雖有優秀的佛典,但仍有諸多欠缺,於是決心前往佛教的源流之地取經。他寫道:
遂以貞觀三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踐流沙之漫漫,陟雪嶺之巍巍。鐵門巉險之途,熱海波濤之路,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中間所經五萬餘里……
唐太宗回信對玄奘表示了由衷的歡迎:
……聞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歡喜無量,可即速來,與朕相見……
歡迎玄奘的不只是皇帝,聽到傳聞的長安市民也熱情洋溢地迎接他。玄奘乘船順運河進入長安,卻因人群擁擠而無法上岸,不得不在船上度過一夜。
直到次日,貞觀十九年(645)正月初七,玄奘才終於踏上長安的土地。他把帶回的經典和佛像展示於朱雀門之南。
唐太宗為督戰高麗遠征軍,此時身在洛陽,留守長安的是房玄齡。不久後,玄奘趕往洛陽拜見唐太宗。唐太宗在儀鸞殿迎接玄奘,開口便問
——師去,何不以相報?
意思是說,十多年前你離開長安的時候為何不說一聲?其實,當年一個年輕僧侶的出國請求應不至於驚動皇帝。玄奘解釋說,上表多次,卻不曾得到許可。並賠罪道
——專擅之罪,唯深慚懼。
唐太宗不但不怪罪,反而寬慰玄奘——你一個出家人,怎麼能跟俗人相提並論?我不但不能怪罪你非法出國,還要嘉獎你冒著生命危險探求佛法惠及蒼生的業績。
唐太宗甚至看中了玄奘在艱難求法過程中顯示的毅力和膽識,要求他還俗從政來輔佐自己。當然,玄奘毅然推辭了。
這是一場多麼風光的凱旋。
于闐是旅行者們稍作休息的地方。不論往路還是返程,這片豐饒的綠洲一定曾撫慰求法僧的心。來到這裡,玄奘想到的是,還差一步就到家了。而法顯則為接下來即將面對的艱險蓄足了精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四 求法僧:踐流沙之漫漫(6)
在瞿摩帝寺的經藏內,年近古稀的法顯一定看見了許多部長安尚未收藏的佛典。無需去到天竺,在這裡打道回長安也不是不可以。得到這些佛典已是相當的成果——法顯內心裡,一定也聽到過誘惑的聲音。求法僧的前輩們,比如在這裡定居的朱士行,還有在這裡回了頭的法淨、法領等人的身影也一定曾在他的腦海裡掠過吧。
“誰都不願去天竺求法,所以,我必須去……”
法顯這樣對自己說。
唯有前行。法顯告別了于闐,行走二十五天來到子合國。子合國在現在新疆的葉城縣。我曾以相反的方向,乘吉普車耗時八個小時從葉城趕到和田(于闐)。途中十分勞累,但比起步行了二十五天的老僧法顯,我的旅程簡直輕鬆如極樂世界。
法顯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進入北印度。千仞谷底流淌著的是新頭河(印度河)。懸崖峭壁上,只能靠傍梯前行。所謂傍梯,就是在岩石上鑿洞,插橫木於洞中製成的腳手架。還要經過危險的吊橋,稍往下看一眼都叫人頭暈目眩。這時法顯年屆六十七歲,這樣的旅途對他來說會是多麼的艱難。
——漢之甘英、張騫皆不至此!
法顯在遊記中這樣寫道。
法顯在印度停留了六年,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