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件出口的整個貿易流程是分階段的,一是房循銘這樣的商品原產地的商人,在生產者手中收來各種商品,然後拖到廣州或者其他的外貿港口去販賣。雖然中華帝國全境基本保持了開放的態勢,但是不少的荷蘭人、英國人、葡萄牙人,還是比較習慣在廣州貿易,而浙江一帶的港口由於更加嚴格的盤查制度,和靠近敵國的緣故,雖然正在發展,但是仍舊不如廣州這個百年老港受歡迎。第二階段,就是廣州商人,將來自全國的出口商品賣給洋商,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原產地商人直接賣給洋商的情況。這一倒手,就有增值的差價。然而,這還不算完。在東南亞巴達維亞、馬六甲和馬尼拉等地,當地人的生產能力底下,生產結構單一,所以很多的生產物資和民用商品也都是從中國過去的。很多洋人的商船從廣州裝滿了三大件和其他貨物之後,往往再駛向這些較大的東南亞貿易港口,將一些商品就地賣掉。或者,再進一步,將三大件賣給當地的商人,這就是商品轉手的第三個過程。而,這還不是結束,即使是從印度洋的入口馬六甲出航,大多數商人,特別是英國商人還會經過南亞次大陸,再賣一次商品,如此進行,中國本來不是特別貴的商品,經過歐洲商人三番五次的倒手、增值以後,到了歐洲就變成了天價的商品,特別是名貴的瓷器和精美的絲綢,往往立即就變成了王公貴族們的奢侈品。
房循銘在浙江請過商貿部的人吃過飯,雖然賄賂什麼的沒送出去,但是還是把這些內裡的門道問了個清楚。在滿清閉關鎖國後,前明本來還可以跑東南亞的海商大部分都只能把商品送到廣州這個唯一的外貿通商口岸來交易,這就等於把一部分利潤白白地送給了洋人。
如今,國家一方面鼓勵實體經濟的發展,轉變生產部門的發展方式與規模。浙江不少的桑農都被聯合起來,以股份的形式加入了一個個以地方為單位的桑蠶公司,除了集中生產和分工協作之外,還召集有經驗的蠶農,改良養殖技術,和培育優良蠶種。陶瓷行業也是如此,由當地『政府』出資建設,將官窯改造成國營陶瓷公司,同樣採取了較為先進的管理和生產模式,另外在藝術精品上,更加追求藝術『性』。
而另一方面,商務部還鼓勵有能力的海商走出去,打破洋商在海貿上的壟斷地位,為此帝國皇家海軍還專門組建了護航船隊,這些由小型護衛艦隻組成的護衛艦,雖然沒有大型軍艦那麼排場,但是對付海盜還是十分容易的。
房循銘這一次就是來到廣州,帶著他的四艘商船,加入到廣東組成的大型護航艦隊。由於浙江海商較於廣東還少,所以浙江方面並沒有組成護航艦隊,而廣東是傳統的經貿大省,十三行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後,很多不甘於沉淪的舊十三行洋行,利用原來所剩的資金為股本,建立了一家家新的貿易公司,廣東在戰後能迅速的繁榮起來,這些以前的既得利益者的導向,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房循銘領著幾個家人來到廣州外碼頭,前些日他已到廣州,只等著商船艦隊起錨之日,所以於廣州小住了幾日。他年紀已有四十餘歲,來過廣州幾次,可是這一次來,卻大異於前。
廣州市內,好幾層的小樓拔地而起,與老城區內的古『色』古香的中華建築十分不同,一家家的公司和商鋪都設立在這些讓他感到新奇的街區內。人們都西裝革履,行止大方,見面或抱拳或握手,儼然一個新世界。
“父親,這廣州小吃實在美味,待到我們這趟回來,再在廣州停兩日吧!”說話的是房循銘的五兒子房正琦,房循銘多子多女,五兒子雖然年紀輕,但是待人接物十分靈醒,又在生意上能打會算,所以房循銘十分倚重。只是這個小兒子年紀畢竟太輕,來了廣州被這花花世界所吸引,特別是嘴饞的天『性』被引發,各種千奇百怪的小吃非要吃個遍,雖然價格不貴,但是著實耽誤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