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臉貼冷屁股”這回事,那說的可能就是王陽明在九華山的尋仙覓佛了。

不過,王陽明並未理會九華山兩個異人的指點。離開九華山後,王陽明回北京上班,重新撿起辭章,在京城的文化圈裡混起來。不知是什麼緣故,有一天,他在推敲一個句子時,猛地扔下了筆,說:“我怎麼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浪費到這無用的虛文上!”

這是他建立心學前思想上的第一個轉捩點:和辭章說再見。

辭章是虛文,什麼才是實的?王陽明的答案是:佛道。

1502年夏,他又請了假,回老家浙江餘姚,虔誠認真地溫習起了佛經,全身心地練起了導引術。

這件事足以說明,九華山的蔡蓬頭和無名和尚的指點和勸告在王陽明心上連個漣漪都沒有激起。同時,這件事還驗證了另外一個問題:王陽明和他的門徒多年以來都面不改色地說,王陽明心學是從朱熹理學突破而來,並非來自陸九淵。王陽明很少提心學始祖程顥和陸九淵,甚至離他最近的心學大師陳白沙都不曾提過。

事實可能的確如此。如果王陽明心學真的是從陸九淵那裡轉手而來,1502年他也不會不聽從無名和尚的話而在老家鑽研佛經和修習導引術。

1502年,王陽明在老家浙江餘姚的一個山洞中修習導引術,品讀佛經,這並非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當初在九華山一直追尋的目標:遠離紅塵,成仙成佛。1502年,王陽明已三十一歲。二十多年的追尋,二十多年的苦悶,足以讓他把紅塵俗世拋到腦後。他在靜坐中想了很多,建功立業沒有平臺,又不能突破理學的大山而尋到成為聖賢的鑰匙,文學家的迷夢又被他親手刺破。他此時唯一的精神支柱只有佛道。

佛道的確能解脫他的苦惱,終止他前半生的迷茫,只要他能放棄一切。但是,他還有個心結。這就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畢竟,他是個儒家士子,儒家提倡的第一道德就是孝,他說服不了自己去違背這一道德。

終於有一天,他在靜坐中從胡思亂想中睜開雙眼,以一副如釋重負的口氣說道:“親情與生俱來,如果真能拋棄,就是斷滅種性!”他站起來,走出山洞,深吸一口氣,外面的空氣新鮮純淨,原來俗世才是最親切的呵。他和佛教說了再見。

而就在幾天前,他在靜坐修行導引術時成功預感到了幾位朋友的到來。可當他的朋友們大為訝異時,他卻嘆口氣說:“這是簸弄精神。”在和佛教說再見之前,他已經和道教說了再見。

第二年,他又為自己和佛教的分手舉行了一場怪誕的儀式。這場儀式發生在杭州。他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知情人透露,這個和尚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

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這句話就是傳說中禪宗和尚的禪機。所謂禪機,就是用含有機要秘訣的言辭、動作或事物來暗示教義,讓接收方觸機領悟。

不知是王陽明的禪機觸動了和尚,還是王陽明的大嗓門驚動了和尚,總之,和尚驚惶地睜開眼,“啊呀”一聲。

王陽明盯緊他,問:“家裡還有何人?”

和尚回答:“還有老母。”

“想念她嗎?”

和尚不語。一片寂靜,靜得能聽到和尚頭上的汗水流淌的聲音。最後,和尚打破了這一死寂,用一種愧疚的語氣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陽明露出滿意的神色。他知道,自己對佛教的判斷是正確的。他向和尚輕輕地擺手說:“去吧,回家去照顧你的母親吧。”

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重回人間。

無論多麼宏大深淵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