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7部分

由於久攻不下,秦兵就經黃河引鴻溝水灌大梁,水圍三個月後繁盛一時的大梁城遂化為一片廢墟。

這也是開、封第一次因水患而遭到的“滅頂之災”。

這樣的滅頂之災,是真正的災難,一次水患,淹沒了一座城市,而這座城市中東西,最多也就會被帶出一些金銀珠寶,至於其他的東西,肯定都埋在了廢墟當中,所以這樣被淹沒的古城,是很有考古價值的。

不說其他,就算只是這麼一座戰國時期的大梁城,價值就不可估量,就不要說後期繼續重複這一過程的另外幾座古城了。

而這完全是因為周圍的河流,從鴻溝演變而來的汴河,成為後來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在開、封發展史上最鼎盛時期的北宋王朝之所以定都於此,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一個“河”字,即汴河的緣故。

這時的汴河已成為連線南北交通的一條大通道,從而給開、封帶來空前的繁榮,也帶來了災難,但要完全說那幾座古城是因為黃河氾濫而毀滅的,又不盡然。

當時有句名言:“黃河氾濫兩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這說明。古代開封城毀滅了不止是一次,所以這是一個地道的毀滅之城,一次次的毀滅,一次次地重建,直到現在,這裡還是一座繁華的大城市。

“黃河氾濫兩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這是在民間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人們普遍認為,因為黃河氾濫,才使得這一座座古城被黃河的泥沙無情淹沒。

但在逐步揭開開、封地下“城摞城”現象的過程中,現在已經糾正了這一認識。

北宋以前,黃河流經河南北部,由天、津附近入海,距離開、封數百里。它雖然不斷決溢氾濫,但對開、封並無直接影響。

黃河真正開始威脅開、封的安全,是在金代黃河向南大改道以後,此後的1000多年間,黃河決口300多次,其中大水進城的就有7次。

史載,1305年黃河決口,把開、封城淹沒殆盡。

1642年為退李自成農民軍。明軍掘黃河堤,“城從內皆巨浸。所見者鐘鼓兩樓、群藩殿脊、相國寺頂、周邸子城而已。”

高大的開、封城牆幾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兒牆,大水過後,37萬人僅存2萬餘人,開、封城元氣大傷。

黃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風、沙、兵火侵擾。作為一代雄城的北宋東京城(故址)逐漸完全被泥沙掩埋,從地面上消失了。

正是黃河的緣故,開、封從國都衰落到後來成為省城,進而成為一個地區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

然而。也正因為黃河的泥沙“大被”,東京城等才得以免遭更多的兵火風沙摧殘,而較完整地儲存給今人一份豐厚文化遺產,可以說是真的毀也黃河,功也黃河。

六座開、封城,像塔樣層層疊壓,特別是從唐代到現在的2000多年間,這座城市的中軸線沒有變化,這是頑強向上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蹟。

開、封建城距今已近3000年,現在的開、封城垣,是清代的開、封府城,也是解放前的河、南省城。

這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也是全國著名的中州古城,是我國僅次於南、京城牆的第二大古城垣建築。

開、封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既然是沖積平原,自然是會不斷的變化的,不管是擴大,還是縮小,甚至是有了大水衝擊之後,會直接移位,這些都造成了這一地區的巨大變化。

由於是建立在沖積平原上,所以隨著黃河的不斷沖刷,這塊衝擊平原可都是有所變動的,就算這座城市的中軸線始終沒有變化,但整座城市還是在不斷變化,就不要說這座城市被一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