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知道自己要尋找的那個人的名字就隱藏在這句話裡,他已經感覺到了笛卡爾當年的苦衷,如果不是宗教法庭對伽利略的迫害有例在先,估計笛卡爾就不會如此煞費苦心地把一人的名字隱藏在這樣一句簡單而富含哲理的話中,也不會煞費苦心地把這句簡單的話變成人人皆知的哲學理論,笛卡爾所要做的僅僅是希望有人從中找出他所要隱藏的秘密。
沃森緊接著在這句英文下面寫下兩句中文:
&ldo;來自哲學的囈語,誰的聲音如梭。&rdo;
這兩句話與&ldo;ithkthereforeia&rdo;是笛卡爾一首詩中連在一起的三個句子,笛卡爾顯然是用這樣一個提問式的句子來引起讀者對&ldo;ithkthereforeia&rdo;的注意,不可否認,句子中的&ldo;誰&rdo;字既是笛卡爾對讀者的提示,又是笛卡爾的暗示。
這不可謂不是笛卡爾的良苦用心。
可是,那個人到底是誰呢?&ldo;誰的聲音如梭?&rdo;&ldo;誰&rdo;到底是誰?
1619年一個寒冷的夜晚,23歲的笛卡爾連續作了三個夢,這三個夢被笛卡爾本人理解為上帝對他的人生的一種啟示。第三個夢更為玄妙:一個陌生女人給了他一本百科全書和一首以&ldo;是與否&rdo;開頭的詩。百科全書代表了眾多學科的統一,即&ldo;形而上&rdo;的哲學,而那首以&ldo;是與否&rdo;開頭的詩則為畢達哥拉斯所寫的&ldo;yesandno&rdo;,代表了真理和謬誤。五年後,笛卡爾為了感激這三個夢,特地去了聖母瑪麗亞神殿進行朝拜。‐‐這是一個美國學者在《笛卡爾》一書中的描述。
如果這些描述是真實的話,那麼那個陌生女人是怎麼回事?她是誰?她會不會就是這句&ldo;ithkthereforeia&rdo;所隱藏著的那個人?
沃森來回踱著步子,一遍,又一遍。許久以來這些問題就像一群揮之不去的蚊子,&ldo;嗡嗡&rdo;地叫著盤旋在他的腦子裡。有那麼許多個瞬間,他覺得它們一點一點地吸盡了他的血氣,以致他綿軟得如同滾水中的麵條。現在,這些問題已經侵入了他的細胞,與他共為一體了。無論怎麼樣,他再也擺不脫它們的糾纏了。
沃森不知道自己在屋子裡轉了多少圈,當他再次回頭去看玻璃門上的那行英文時,黑夜似乎在那個瞬間死亡了,一切變得如此地明亮和清晰。
他使勁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這不可思議的一幕‐‐
&ldo;ithkthereforeia&rdo;
幾分鐘前,沃森把這十八個字母就著水汽寫在公寓的玻璃門上,幾分鐘後,大部分字母已經模糊成一片了,只剩其中的六個字母依舊保持著原有的形狀,清晰地印在那扇以山城之夜作為背景的玻璃門上。
沃森在胸口畫了個十字,他凝視著剩下來的那六個字母。
&ldo;thneoa&rdo;
雪萊的詛咒 正文 50 t h e a n o(2)
章節字數:2404 更新時間:08-08-29 17:38
&ldo;oh,ygod!&rdo;沃森驚喜地叫了起來,&ldo;原來是她!theano!&rdo;
沃森的身體因為興奮而微微地顫抖著,他喃喃地說道:&ldo;噢,上帝!竟然是她,我應該早想到她才對。&rdo;沃森的語氣極為複雜,驚喜與激動各自摻半。
沃森閉上眼睛,一會兒又再次睜開,目光落在這六個字母上,此時,這六個英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