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這裡不去描述。物質世界與意識世界的對應,可以從象限論來理解。這基於意識對映於物質的關係,是對映論的內容。這本書,主要關注的是意識的世界,它包括兩個視界,一個是感覺的視界,一個是想象的視界。最終我們會確定,真正的意識是在想象的視界,它是象限論中第四象限的存在。對於分離的概念,還需要強調的是,分離不是目的,它僅僅在於視角的改變。這作用於我們思維的方式,是影響整個文化形成的內在因素。分離,是為了明晰,明晰作為人類最有意義的視界。

兩個視界中,我們要看什麼,要了解什麼?眼睛作為感覺最重要的器官,是心靈的窗戶,卻不是心靈的眼睛。或者我們閉上眼睛,能夠看到的,那就是我們要看的。我們要了解的,不僅是眼睛、耳朵等視聽神經所傳遞的感覺,還有意識自身的視界。它的原理非常之簡單,僅僅是一種排列與組合。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它的感覺來源,而不是意識本身。就若意識的感受,在意識到的那一刻,意識之物件就是明晰的一樣。這和感覺是一致的,感覺到就意味著一種意識,即若有時只是錯覺而已。不過,我們的意識不能只停留在感覺,儘管意識總是以感性為基礎。即使對於真理的認識,也需要以意識的感性為了解,這是意識的本能自由。這樣的自由,來自於對感覺的排列與組合,有機率性,卻不是意義對映。這也正是意識的活性所在,它超越了已經認識的物質對映,形成意識自身的結構體系。我們所做的,所做過的,所要做的,都基於這樣的一個視界。在這個視界所能看到的,就可能實現在物質世界中,成為人類文明的片斷。人類的創造、靈感、精神、思想、自由、崇高、美,等等,皆來自這個視界。不過,這本書不會更多描述這個視界的存在,也不會探討它是否存在。因為我們如何到達這個視界,比任何的辯論或者更有意義。

感覺的視界,是我們通常所一直擁有的。因為我總是看著什麼,聽著什麼,觸控著什麼,品嚐著什麼,……,甚至用並不確定的第六感直覺著什麼。我們靠感覺與整個外部世界發生著聯絡,感覺著可以意識到的真實。我們可以意識到感覺的存在,即若有時也明白那只是一種錯覺,卻仍然在感覺。我們所很少意識到的,恰恰是我們自己的內在,作為精神的意識。不是我們意識不到,而是我們無暇顧及,我們似乎已經忘卻了它的存在。我們面對著人類創造的現實,面臨著生活的責任,還要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戴著面具;即若是自然也很少接觸了,更不用說那種近乎虛空的心靈了。所以,我們需要對意識自身進行分離,將意識中的感覺的象分離出來,只剩下意識自身。人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以後,大腦成為意識中心之後,在意識分離之後,我們分離了感覺。這樣,如果我們什麼也沒有了,那就意味著心靈的虛空,或者連心靈也丟失了。如果這樣分離,我們還意識不到缺失的部分,或者不願意找尋作為有意識的人的失落,那就簡單了。因為只有停留在自然無意識狀態,或者是完全被本能附加所填充的動物人狀態,才會對此漠然。分離,只是一種方法,它是使我們看清楚意識脈絡的最簡單而直接的方法。還有一種可以明晰的方法,就是中國文化中的磨礪,這是被動的。作為人,是有思維能力的主體,選擇自我意識的方式,是最好的路徑。因為這樣的方式,是給予意識自由的,而不是壓抑的。不過,有時人可能真的需要一些艱困,來刺激麻木的靈魂。這不再是這本書要描述的,這裡想提供的是一種可以經由自我思考獲得的意識自由。

我們都可以瞭解,讀書是一種可以獲得知識的捷徑,因為它是人類意識的結晶。如何到達意識中想象的視界'在以下的描述中,將把這個視界稱為意識的視界,它相對於感覺的視界',是這本書最基本的目的。經由分離的方法,我們可以很快地瞭解意識的內在,然而要真正地成為一種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