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8部分

元璋打擊隱戶的力度很大,為此還發明瞭路引。官府抓到隱戶後會嚴懲,逃籍成本太高逃籍的人自然就少。

但之後這一情況發生了改變。

尤其是到了晚明,很大一部分莊戶人都逃籍成為隱戶。為了生存他們往往寄附在當地縉紳地主田莊裡,成為這些地主的家僕佃農。

雖然是佃農,但他們在當地官府並沒有登記造冊是實打實的黑戶。但由於這些縉紳地主都是地方一霸,每次進行人口清查時地方官府也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些數量龐大的隱戶便得以逃過清查,繼續留在地主田莊。

明朝朝廷記載的官方人口和實際人口有很大出入,就是因為隱戶的關係。

《明實錄》記載的人口峰值約七千萬人,實際卻有近兩億。兩者相差三倍,足見明代尤其是晚明隱戶數量之巨。

正德朝時已經有了大量的隱戶,但還沒有晚明那麼誇張。現在整治還來得及。

謝慎命衛所官軍藉著此次徵發徭役的機會到這些縉紳地主田莊上進行人口清查,對瞞報隱報之人立刻鎖至官府論處。

這個口子絕對不能開。

因為隱戶不用交稅,這將導致朝廷稅銀大量流失。

。。。。。。

。。。。。。

第五百五十四章 奇策 【4000字二合一大章】

不過,相較於縉紳地主找人代替徭役,隱戶問題更難解決。

因為隱戶的數量實在是太龐大了。即便動用全部衙門公人、衛所軍隊進入當地地主的田莊進行清查也會需要很長的時間。

但謝慎還是決定去做,因為他不去做就不會有人去做了。

歸根到底土地問題是困擾所有封建王朝的難題,大明也不例外。

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大明國運將會蒸蒸日上。

好在此番清查的只是直隸、山東,並不是全國性的。饒是這般地方官府和衛所軍隊都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清查出三百萬隱戶。

這可是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

三百萬人,朝廷一年得少收多少稅賦?少徵發多少徭役?

那些逃籍的隱戶免除了徭役,接納隱戶的縉紳地主則有了廉價勞動力,且可以瞞報人口逃去糧稅,各有好處。

可朝廷呢?朝廷的損失誰來承擔?

一旦國庫空虛,大明朝廷就將舉步維艱。不但邊軍的龐大軍費難以開支,就連基礎支出如修繕宮殿甚至百官俸祿都發不下來。

這可是關乎天子面子的重要問題,皇帝沒有面子自然會雷霆暴怒。

謝慎不是一個不通情理之人,但在隱戶問題上他不打算妥協。

逃籍的百姓確實是沒辦法,可若人人都如此,大明的戶籍制度就名存實亡了。

更何況,真正獲益良多的不是這些隱戶本身而是那些縉紳地主。

隱戶比起投獻土地的百姓更廉價,畢竟投獻土地雖然名義上意味著土地所有權變更。但實際上土地所有權還是那些原所有者的。他們只需要象徵性的交一小部分租子給地主即可。

而隱戶則完全不同。他們在當地連戶籍都沒有,之所以能夠生存下去就是因為地主縉紳的庇護。

地主縉紳不是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庇護他們自然是看重了廉價的勞動力。

可以說這事一種畸形的共生關係,乍一看上去十分不合理,實則卻是利益下最理想的結果。

謝慎不認為百官們看不到這點,他們之所以不發聲還是利益二字。

這些官員的家族在當地大多是望族。本身族人就是受益者,這些官員們當然選擇默不作聲裝糊塗了。

越是如此,越是形成了一股風氣。到了正德朝這股風氣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