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做官,他反而上趕著就是因為成竹在胸。
他知道如果寧遠被圍,“戰神”駐防人馬不會坐視,覺華島和黃家灣島也不會置若罔聞,寧遠有靠海的優勢,只要清軍敢來,一定不會讓他們輕易脫身。
成大事留下三千步兵和鄉勇青壯可以固守寧遠,他還有能力組織七千人馬以火器優勢反擊敵人打通去海邊碼頭的道路。
因此理論上寧遠已經圍不死,紅歹是也知道權衡利弊,沒有選擇在寧遠擺開戰場,而是選擇離海比較遠的錦州。
錦州和寧遠之間直線距離不過一百六十里左右,可是沿途有連山、塔山、杏山、松山等等險要之地,明軍要透過這些地區可謂步步驚心……。
唉!打仗其實是國力的對比。大明再也沒有了四方佈置利用時間換空間意圖困死建奴的閒情逸致。
如果大明國力還在,洪承疇就可以採用耗退敵人的戰略,採取一定在自己預設戰場決戰的戰術。
洪承疇完全可以在寧遠擺開戰場不去錦州,反正錦州物資準備充分,主將何可綱擅長守城,以建奴的攻堅能力短時間不可能湊效。
況且即便丟了錦州其實也無關痛癢,只要做到給予建奴大量殺傷明軍就不算吃虧,畢竟漢人和女真人口比例太懸殊。
清軍發動十幾萬人馬長時間對峙下去肯定率先吃不消,他們的選擇只剩下退兵、來寧遠決戰又或者強攻錦州。
三選一,無論建奴怎麼動作,大明都不會吃虧,清軍總要損失不少。
洪承疇和成大事很期望建奴來寧遠決戰,可惜對手也深知利害,紅歹是把錦州圍得水洩不通就是不過塔山往寧遠來。
朝廷糧食短缺,遼西軍糧已經沒有了儲備。
成大事響應南王號召,不折不扣在寧遠儲備了足夠軍民耗用三年的糧食、燃煤。
但是這些儲備是以四五萬軍民守衛寧遠三年來計算,現在是十幾萬大軍雲集,附近來避難的屯民也已經超過五萬,塔山方向逃來的屯民也不少。
遼西擺開戰場,寧遠周邊的屯墾逼迫停止,一年半載下來二三十萬軍民坐吃山空,消耗的糧食當然海量。
朝廷咬著牙供應軍糧,可是十幾萬老百姓沒有了產出如何生存,他們也要糧食充飢啊!
成大事和姚善守此時當然會齊心協力共同對付建奴的入侵,他們親自去撫寧找何桂蘭幫忙解決糧草問題。
何桂蘭跟建奴不共戴天,知道明軍在遼東和建奴鏖戰,當然會竭盡所能給予幫助。
她立刻發動群眾拿出儲備糧,給足銀幣收購,召集鄉勇運糧,十天內組織了超過十萬石糧食,只不過用了半個月就用商船、馬船把糧食送入寧遠城。
第七百一十九章: 崇禎十三年
永平府臺葉成經也動用了儲備,派了團練總兵押運糧食五萬石送達寧遠,為此洪承疇讚賞不已,寫了奏摺請皇帝封賞永平知府。
寧遠戰事不會在短時間結束,十幾萬屯民都困守城池當然不行。
何桂蘭建議撤出那些屯民中沒有戰鬥力的老弱婦孺,只留青壯在寧遠協防,忠明堡和永平府有安置這些老百姓的能力。
黃家北方屯墾區這些年每年都會有許多改造積極分子得到自由民的待遇,他們知道南下移民一家子會得到五畝水稻田成為私產,大部分人都選擇南下。
來屯墾的難民經過宣傳隊講解海外移民的好政策,也有許多家庭決定去南方討生活,因此忠明堡、永平府的屯墾總是覺得勞動力不夠。
何桂蘭知道一個勞動力去南方屯墾得到的糧食比在北方多出一倍也不止,當然會顧全大局。
她知道許多屯民都是在永平府過度接受考察學習紀律,合格後自願南下移民的都將要踏上“南明”領地迎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