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板斧還是跟前世的魏國恆王江璟與李相國學的,前世他們冤枉睿親王和自己父兄時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顛倒黑白血口噴人不知凡幾。自己沒有他們那麼多心眼,只能照搬出幾件實情,想必也夠李相國受的了。
只是她本以為能讓李府稍微收斂一些便是好結局,卻萬萬沒想到除此之外,梁帝竟然還下旨讓皇后娘娘撫養太子。乍聽到這一訊息的時候她簡直滿頭霧水,再也想不出是為什麼!難道李相國竟然這樣不受梁帝信任麼,稍微犯了點兒錯就把他家最大的依仗——小太子——劃到皇后那裡了?!由於這件事情的緣由太過隱秘,除了皇帝,秦大福和李妃心知肚明以外,甚至連久居皇宮的淑妃娘娘都不清楚為何。
靜君想破腦袋也想不通,索性不想了,只覺得自己好生幸運。在她看來,只要未來的“大奸臣”李相國倒黴,對梁國、對睿親王、對舒家來說就是好事。
她可想不到現在的局面正是由她造成的。
怎麼說呢?上一世的梁帝因為蔡皇后身死深受打擊,所以身體不好,既沒精力也沒有心情處理朝政,漸漸地就讓手下幾個受信任的大臣手握重權,其中尤其以李相國為最。等朝政被權臣把持的時候,皇帝的耳目也就閉塞了,再也不能得知李相國是個奸臣。而且那時皇宮之中後位空懸,李妃母憑子貴,身份之尊貴是除了梁帝、太子之後的第一人。李相國一門顯赫,父女聯手,在京城幾乎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無人能掠其鋒。
可現在梁帝身體健康,精力充沛,頭腦清醒,於是一些惡事像被斬斷根莖的枝椏,只能枯萎不能成長了。李妃為了救父親所做的事情更是讓梁帝警醒:要是這麼一點兒小事她都要徇私枉法,甚至傷害親生兒子,設計自己夫君,那麼就說明她的品德根本不配教育太子,甚至不配為妃。在梁帝心中李妃和李相國的地位都下降了,所以他們自然不能再興風作浪。
這正是因果迴圈,報應不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
除了絳雪軒的生意恢復正常、李相國和李妃相繼倒黴以外,還有一件事情令靜君很高興。梁國和蠻國的戰爭頻頻傳來捷報,京城喜大普奔,靜君藉機添火加柴命人在大小茶樓酒館大肆宣揚睿親王和舒家的英雄事蹟,主要突出他們的忠心愛國,在輿論方面為他們造勢。
在靜君日日奔波忙碌的時候,每年一度的科考如期舉行。八月,金榜出。汪氏十八歲的表侄汪明義在舒家苦讀良久,最終的成績是三甲十七名。
在梁國,只有二甲以上的考生才有可能進翰林院,三甲的考生就只能聽從上面的安排,去某個小縣城當縣令之類的小官了。
汪氏聽了表侄的成績後唉聲嘆氣,對汪明義說:“文人還是進翰林院清貴!容易得見天顏,以後升遷也容易。”她的父親和丈夫皆是出身翰林院,仕途也算坦蕩,因此得知表侄沒有機會進翰林院後覺得很可惜。
汪明義也覺得有些遺憾。不過自從他父親過世家裡就一貧如洗了,能勉強供他讀書到現在也算是到達了極限。這段時間為了科考已經在舒家盤桓了多日,總不能再白吃白喝一年重新考一次。而且細想一下,當縣令官兒雖小,畢竟也是安身立命了。
汪明義道:“侄兒愚笨,唸書也就唸到這兒了。這些日子多虧了姑母照看。以後侄兒要是能有一丁半點兒的成就,全賴姑母今日的栽培,姑母以後要是有用到侄兒的地方,只消說一聲,侄兒必定鞍前馬後竭盡全力。”
汪氏嘆道“你這孩子跟姑母客套什麼。姑母只盼望著你早日有出息,娶妻生子安家立業,也不枉你娘辛苦將你拉扯這麼大,你爹在天有靈,也當安心了。”
汪明義聽到這話心裡一動,道:“多謝姑母關心。姑母,侄兒能靜心讀書,也多虧了舒家靜君妹妹肯讓出地方,她一個清貴小姐反而住到西邊的小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