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開封周圍貧瘠的土地遠遠不足以供養這麼大的人群,尤其是糧食和資金嚴重依賴東南地區,導致富了首都窮了東南,造成南北發展差距過大。
只過了不到百年,江南民力幾乎耗盡,富庶的長江下游地區經濟發展停滯,宋政府經常入不敷出,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政府和人民都喘不過氣來,財政上的“積貧”和軍事上的“積弱”成為不可挽回的趨勢。如今趙檉開海通商。大力發展手工業,使得江南才得以恢復,而遭受靖康之亂北方卻元氣大傷,使得財政依然要靠江南供給。
現在隨著趙檉擴張的軍事路線實施。宋朝已經收復燕雲十六州,並遠達漠北地區,金國雖然尚存。但北部的軍事威脅大大減輕,中原地區已經成為後方。向北部的洛陽遷都不僅能避免財政過分依賴江南,還可以促進中原經濟的發展。以此帶動整個北方經濟的復甦……
自立國以來其實有兩次機會是遷都的最佳時機,一個是太祖建國之時以‘辭舊迎新’的名義以洛陽為都,但是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太祖最終屈服於群臣的反對而沒有能成功;再有就是靖康之變後,趙檉繼位之時,那時汴京失陷任誰也明白此處為都並不是什麼好地方,讓女真人兩次兵臨城下。
但趙檉沒有遷都,一者因為洛陽殘破,土地荒蕪,事出倉促難以成行;二者便是出於穩定人心,在兩君北狩、黃河以北淪陷之時,收復都城有著現實的意義;第三就是趙檉不想揹負‘膽小鬼’的名聲,他要在擊敗女真人,將其滅國之後在堂堂正正的遷都,免得讓天下人恥笑其因為害怕當了皇帝后馬上遷都躲了起來。所以趙檉繼位之後,局勢稍定便遣景王趙杞以安置皇族子弟的名義修繕城池,整修宮舍,疏通運河,發展經濟,以備將來時機成熟之時遷都。
而遷都可以說是國之大事,需要龐大的開支及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大家肯定不會全部表示同意,對此趙檉也做了全面的準備。他仔細研究了太祖遷都之時群臣的反對意見,綜合起來以當時的起居郎李符的‘陳八難’和李懷忠的進言最具代表性。
李符上書中稱:“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李懷忠進言所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就當時形勢而言,李懷忠和李符的理由都是很充足和現實的。
但現在洛陽經過趙檉十多年的經營,這些問題都不是什麼問題了,主要的阻力將是來自像太宗那樣的利益既得者。雖然趙檉還沒有確定繼承者,但汴京成為大宋的都城已經近二百年,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地方勢力,他們和皇族及朝廷官員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遷都將妨礙他們的利益,也將招致他們強烈的反對。
而當年太宗勸服太祖的‘在德不在險’也在儒教盛行的大宋擁有很大的市場,他們認為‘決定國家興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而非地理因素,上古時代三苗氏德義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紂修政不德,雖有險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運,所以說安邦治國在德不在險。’以為單純的依靠德政就能江山永固。
即便本朝的有識之士也意識到了以汴京為都的缺點。名臣范仲淹說:“�